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纪连海:刘墉不是“罗锅儿”

2013年12月10日 15:47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无论是历史事件中,还是现在的职场上,阴谋与阳谋都是热议的话题。就清代历史而言,刘墉与和珅也许是对这个话题最有说服力的明证。纪连海坦言:“当然不是能成事就行,而是要看怎么去成事。”

  关于阳谋

  “阳谋是随势而动,随势而发,也即造势、借势、用势,随势而动。正所谓阴谋不可外泄,阳谋不可内藏,这都是人生的智慧。”

  山东商报:阴谋与阳谋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什么样的算阳谋?

  纪连海:阳谋和阴谋其实都是之前的词汇,只是“阴谋”这个词出现的较早,《史记·陈丞相世家》 有云:“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阴谋多是秘计,诡计,暗中策划,秘密计议的意思。当时这个词的本意并非我们现代人理解那样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毫无褒贬之分。“阴”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被解释为:“山之北,水之南也。从阜,从?。”用咱口语说,其实就是背阴面,不见阳光的地方。“谋”的本义为考虑,谋划,《说文》里讲“虑难曰谋”。

  而“阳谋”一词出自何处,或者出自哪篇文章和典故,无论是《辞海》,还是网络,都找不到具有权威性的出处。随着这个词的异军突起,出现在人们眼中的频率也越来越高。阳谋一般和阴谋对比,一个明,一个暗。而阳谋是随势而动,随势而发,也即造势、借势、用势,随势而动,似乎暗合“道家”理论。上面有陈平的那句话,道家忌讳阴谋,推崇阳谋。正所谓阴谋不可外泄,阳谋不可内藏,这都是人生的智慧。山东商报:您个人的观点是能成事就行,还是用阳谋成事更好?

  纪连海:我的观点当然不是能成事就行,而是要看怎么去成事?君子爱财还要取之有道。虽然不择手段有时候比循规蹈矩、顺其自然成事更快,比如和珅,除了把皇帝放在眼里,其他人都不是事儿,虽然成得快,但败得也快,四十九岁就被处死了。刘墉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应该出手的时候就义无返顾地出手,不该出手的时候,就在旁边毫无顾忌地看着,人家享年86岁,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功德圆满。

  关于误读

  “对刘墉最大的误读是外表形象的误读。以讹传讹,刘墉由一个相貌堂堂的人变成了大家印象里的‘罗锅儿’。”

  山东商报:看了您的书感觉真实的刘墉和影视剧里的差别太大了,那些误读对大众有什么影响?

  纪连海:正如,我在《刘墉:阳谋高手》这本书里提到的,单论刘墉家谱的这一块就存在很多误会,说误读有点不合适。提起刘墉,我们大家似乎也都很熟悉。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大家是怎么认识刘墉这个人的。一般而言,我觉得认识刘墉的方式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先生和女士,他们听说刘墉,一般而言是听过去的说书人说的书。什么书呢?《刘公案》!

  第二种,就是听刘宝瑞先生的相声,当然刘宝瑞已经故去很多年。我们现在看到的刘宝瑞先生的相声段子,都是刘宝瑞先生的嫡传弟子殷文硕先生他整理过的,殷文硕先生把刘宝瑞先生在解放前说的长篇相声段子整理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官场斗智”。在此前说书的时候,他不叫官场斗智,叫“满汉斗”,或者叫“君臣斗”。它是一种30集的相声段子,每一集大概有半个小时。这是通过刘宝瑞先生的相声中我们能够知道刘墉跟和珅斗过智、斗过勇的故事。

  第三种,一些个年纪比较轻的人,一般而言都是从1996年开始风靡全国的一部长达40集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了解到的刘墉这个人的。剧里面说刘墉是清朝乾隆年间山东人,进京赶考巧遇皇上并与之下棋,与和珅结怨。和珅念念不忘要置刘墉于死地,此后刘墉与和珅在朝廷、在民间,对公事、对私事发生了一系列斗智斗勇的故事。第四种,这就是少数人了。有一些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人,或者专业的史学工作者,他就是研究历史的,就是通过老师的传授得到的关于刘墉的消息。

  第五种,这就更是少数人了。有一些人他了解刘墉的方式,是通过我们所说的书法了解到的刘墉。有很多喜好书法的人都知道,刘墉是清朝中期著名的四大书法家(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刘墉)之一,所以他的书法很闻名,他的书法现在也有很多在市面上我们见到的,偶尔有拍卖会能拍卖到,有一些人是通过这种途径了解到的刘墉。

  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看影视剧才开始熟悉刘墉的。之前或许也都迷迷糊糊地知道刘墉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宰相。其实,这一点也错了,宰相这一官职在清朝是没有的,那也只是电视剧里才有的设置。影视剧里对刘墉形象的塑造更多是为了迎合市场和观众的口味。您想一下,要是按照历史上真实刘墉的形象去找演员,那就没有什么特点了,还不如就按照戏说历史的路子,找一个“罗锅”来演。但是,这种故意的误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了我们对刘墉的“误会”。我们失去了看到历史上真实的刘墉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的机会。刘墉这位是非常有看头的,刘氏家族的背景,经历的传奇多变,这都是在影视剧里看不到的,所以我才写了这本书,希望能无限接近地还原刘墉,给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刘墉。

  山东商报:以往影视作品中对他的塑造,最大的误读在哪里?

  纪连海:更直观地说,当然是外表形象的误读了。像刘墉、和珅这些经常陪在皇帝身边的人,肯定都是经过科举、举荐一层层选拔上来的,乾隆皇帝把自己称为“十全老人”,他会相中一个罗锅儿?这也不符合一般的逻辑。清代的取士、选官标准是非常严格的。在封建社会,选官向来是以“身、言、书、判”作为首要条件。所谓身,即形体,外表,最起码要五官端正,不是歪瓜裂枣,甚至还要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所谓言,就是说话,即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所谓书,即字要写得工整漂亮,这对经常得看折子的皇帝而言是一件利好事,不费眼睛。所谓判,即判断,思维敏捷,审判明断,不然便会误事害人。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因为观瞻所系,不能不特别强调。刘墉虽然有刘统勋的关系,但也是正规的科甲出身,必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合格。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刘墉不会是“罗锅儿”。但是为什么又有一些人确信刘墉是“罗锅儿”呢?这也要表述明白了。史书上记载,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但当时的刘墉已经年届80岁,有些弯腰驼背也在所难免。但是就此以讹传讹,到第一百个人耳朵里的时候,刘墉就真的由一个相貌堂堂的人变成了大家印象里的“罗锅儿”了。

  关于职场

  “我一直就是一名全职的中学历史教师,并不是什么明星,也没往那里想。解说历史是我的责任。”

  山东商报:刘墉最后有没有失宠?他的经历对现在的职场人士有什么借鉴意义?

  纪连海:刘墉最后失宠了吗?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一年后散馆,授编修,进入仕途,之后曾出任地方官和京官。他的为官经历可谓坎坷,浮沉不定,为官五十年,十六次升迁,七次被贬。但是最后却能独善其身。官场善始善终者少之又少,刘墉却是之一。历史上的刘墉,比较务实,就像西汉的萧何,政治敏锐度高,并且知道火候和尺度,该高调的时候高调,该低调的时候低调,装糊涂。在地方和京城,刘墉呈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为官之道。在地方时,独当一面,清勤刚正,“一时有阎罗包老之称”。入京后,刘墉的为官之道和处世之道又大不相同,基本上算是一百八十度转弯。刘墉如此变化也是有政治上的考虑的。因为和珅专宠于乾隆,和珅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刘墉对于京官,只能说是“初来乍到”,没有自己的伙伴,也没有够硬的靠山,此时他的功勋父亲已经作古。所以,刘墉又以静默自守、模棱滑稽混迹于官场。但是刘墉并没有一味的消沉和无所事事。为什么说刘墉和萧何很像呢,原因也在于此。萧何是辅佐刘邦打下天下的最大功臣之一,但刘邦统一称帝之后,萧何依然不改本色,继续兢兢业业地办事,清正廉洁地为官,因而在百姓中口碑极好。刘邦这时候就有点不愿意了,因为萧何已经有点功高盖主的意思了。刘邦很不放心,找了个借口把萧何抓了起来,虽然念及旧情最终又释放了萧何,其实就是为了给萧何提个醒。萧何是聪明人,出狱后汲取了教训,不再顾及名声,圈地、贪渎之事也颇做了几件。也有人向刘邦告状,刘邦听到和看到之后也不追究,却一笑了之。

  无论是乾隆还是嘉庆,都是希望“本朝无名臣”论的,都是为了突显皇帝的威严和权力。刘墉也是难得糊涂,也是一种相当聪慧的为人处世之道。嘉庆二年,授刘墉体仁阁大学士,但仍旧指责他“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并说“兹以无人,擢升此任”,可见其评价。皇帝一面批评刘墉,一面升他的职,这也就不言而喻了。

  山东商报:对于您的职场生涯来说,下一步有什么讲座或者新书吗?时至今日,您的生活和在百家刚成名时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纪连海:这个学期,我在学校的课程安排得很满,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上课,剩余的时间就是在写关于多尔衮的一本书。之前出版的《和珅:二号人物》《刘墉:阳谋高手》,再加上这本多尔衮,算是清朝忠臣三部曲。没有适应不适应的问题,我一直就是一名全职的中学历史教师,并不是什么明星,也没往那里想。学生爱听,我就爱讲,我也没有什么压力。刚上《百家讲坛》的时候,有媒体朋友问我,纪老师,您有压力吗?我当时就说,我站在《百家讲坛》的讲台上,和专家教授们讲得一样好,应该是他们有压力才是啊。我还算一个有自信的人,经常有电视台的节目来找我,我就认为是我身上的长处吸引了他们。山东商报:您把解说历史看成是自己的责任?

  纪连海:解说历史成了我的责任。正如我经常说的一句古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