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保护古宅岂能只保外表

2014年01月07日 09:15 来源:信息时报 参与互动(0)

  一些古村落为了申报文保单位,就把古村照片上的现代痕迹P掉。日前举办的“2014年广东(花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论坛”,中山大学教授邓启耀透露了上述造假行为。论坛上,还有专家质疑现有古村落保护观念错位,政府斥巨资修缮古村落的建筑外壳,却因不注重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大批市民搬离后,古宅成为空壳。

  古村照片P掉现代痕迹,这反映出的,实际上是文保单位基层申请方对审批部门的一种逢迎。专家说,“不造假并不一定就评不上”,但问题是,审批的成员不仅有专家,还有官员。“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基层申请方之所以主动或被迫造假,应该是从之前的文保单位评审中汲取了教训。

  古村落、古宅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拥有千百年历史的建筑形态,还包括居住在里边的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一些特色化的文化习俗。无论是专家,还是游客,所希望看到的是“活化”的古村落和古宅:老房子有人居住,人们保留一定数量的传统生活方式,只有到了传统节庆,才展示更浓郁的传统习俗。

  “活化”如此重要,就意味着必须允许古村落配套最为基本的现代生活设施,包括空调、电视、冰箱。

  现有的保护政策,只注重古村落建筑形态的静态完好,根本没意识到古村落、古宅在没人住的情况下将凋敝得更快,更不考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也是文保对象。正因为有了僵化的保护政策,才催生出古村照片P掉现代痕迹这样的造假的行为。

  ◎郑渝川 资深网民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