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谈《重访希区柯克》:作为个人史的批评史

2014年01月10日 14:39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一部理想的、完美的、无可挑剔的艺术品其实没有什么价值,我们不应忘记,每个作者在创作一部经典之前,他也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很多条件的限制下战战兢兢地工作,他并不知道自己创造的即将成为经典。所以,作为批评家,首先要还原一件经典作品在历史中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经典的丰富性。这就是罗宾·伍德对待所有希区柯克杰作的态度。

  《重访希区柯克》是一部迟来的著作。说它来得迟,一是因为出版流程耽搁,其间作者罗宾·伍德(RobinWood)患血癌去世,未看到中文版面世;二是因为这本书在电影批评史上拥有极重要的地位,不夸张地说,它改变了整个世界对希区柯克的看法,只有补上这一课,我们才能对如何看待希区柯克这件事有更大的发言权。

  为什么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希区柯克

  伍德的这本《重访希区柯克》实际上是两本书,第一本也就是上编叫做《希区柯克电影》,原是本独立的书,初版于1965年,后于1969和1977年再版,主要分析从《火车怪客》到《冲破铁幕》的八部希氏作品。若干年后,作者决定在原书的基础上增补对希区柯克早期英国作品和晚期作品的评论,并修订和补充了对前作中提到的那些影片的分析,构成下编。

  在伍德写作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他面临的敌人是将希区柯克矮化为一般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庸见者,于是伍德在开篇即提出“为什么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希区柯克”这个命题,这个提法一方面承认了当时影评界对希区柯克认识不足,然后以毋庸置疑的口吻指出,我们必须要像对待莎士比亚一样严肃地对待希区柯克,具体理由便是整本书的内容。

  作为今天的读者,我们已经知道希区柯克是值得严肃对待的,这个结论先于原因深植于我们的脑海中。但在面对这本已有半个世纪生命的著作时,我们不妨抛开定见,细究一下这个共识到底是怎么来的,而这也符合伍德的艺术经典观。他认为,人们在面对经典作品时,总是无条件地将它供上神坛,但这种神圣化的举措会在作品和观众之间竖起一道难以打破的屏障。一部理想的、完美的、无可挑剔的艺术品其实没有什么价值,我们不应忘记,每个作者在创作一部经典之前,他也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很多条件的限制下战战兢兢地工作,他并不知道自己创造的即将成为经典。所以,作为批评家,首先要还原一件经典作品在历史中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经典的丰富性。这就是罗宾·伍德对待所有希区柯克杰作的态度。

  希区柯克的电影是娱乐,也是警告

  本书上下编的写作间隔超过二十年,在这期间任何人都会发生巨大的思想变化,何况伍德身处电影理论思潮风起云涌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上编中,伍德的批评思想主要受他在剑桥大学的老师F.R.利维斯和《电影手册》作者论的影响。利维斯教给他价值、标准、智慧、生命等批评准则,这让他的批评具备了人文主义者的底色,尽管这一倾向后来让他屡遭批评。当时《电影手册》有一帮年轻影评人团结在安德烈·巴赞的周围,他们赞扬好莱坞电影,肯定导演在电影创作中的核心地位,这种立场传到英国,暗中喜爱好莱坞的伍德觉得备受鼓舞。在这些影响下,伍德写出了这部在英语世界里首次严肃肯定希区柯克的著作。

  但自七十年代以降,各种宏大理论和学说侵入了电影理论,政治和意识形态在电影批评中的地位日益显赫,伍德吸收了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并开始以“激进”自命——这从他参与创办的一份电影学术刊物《CineAction》的副题“激进的电影批评”可见一斑。在本书的下编中,伍德试图综合所有影响过他的电影理论,包括作者论、符号学等等,通过分析意识形态、影片类型和个人风格的交错影响,来说明好莱坞电影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是怎么造就的,实践这种想法的典型批评文本便是那篇分析《疑影》的文章。

  晚年的伍德对自己的少作颇觉遗憾,但他对希区柯克的态度却无大改变,甚至可说是越发觉得他伟大,所以他在下编中回顾了希区柯克前期的英国生涯,坦承自己过去低估了这部分作品的价值,他希望从英美两个阶段的区别和延续性来重新探讨其作者身份的多元角度。那到底为什么希区柯克如此重要呢?因为他的统一性不仅体现在惊悚片类型和若干主题的反复出现,还在于一致的风格、方法、道德观念,以及对生命本质的看法。希区柯克的道德观是复杂而令人不安的,他坚信每个人内心都埋藏着邪恶的冲动。希区柯克的电影是娱乐,也是警告。

  批评家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是自传体

  可能有的读者会对导言和正文中大量的作者个人信息和隐私暴露感到不适,我们有什么必要去了解伍德是一个同性恋呢?知道他过了十年严格的一夫一妻生活,后来在同性恋圈子中保持着一种开放的性交态度,并与另一名同性恋影评人同居三十一年。这对我们了解希区柯克的电影有任何的帮助吗?

  因为伍德认为,如果一个导演或作家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自传体的话,批评家同样如此。批评家的写作通常受两大因素制约,一是政治,二是人生。很多批评家在著作中体现了前者,但却忽视了后者。举一个例子,书中提到伍德因为出柜导致婚姻巨变,之后对习以为常的真理产生了怀疑,发现那些规则只不过是一种流动的意识形态,并非千古不易,这件事成为他批判精神的来源。此外,伍德秉承某种“不完美的女性主义”,他认为自己够格被称为女性主义者,是因为从小有被同龄人“霸凌”的经历让他理解什么是被压迫,以及和垂危母亲见最后一面时被揭开的一件尘封往事叫他深受震撼。

  这种独特而坦率的写作方法,为这本影评著作赋予了一种罕见的人性魅力,阅读它的收获不仅是让我们更深地了解了希区柯克的电影,或许我们也能得到提示该如何更严肃地对待自我。

  □magasa(电影研究者、书评人)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