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方舟子:希望更多人做科普

2014年01月14日 10:14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在颁奖典礼上,饶毅做了专题报告。在报告中饶毅指出,目前的中国媒体在科学报道中,普遍存在着科学知识缺乏的问题,值得重视。

  而此前,正在和方舟子进行网上大战的崔永元也对“科学精神奖”的办法发表了看法,崔永元在博客上表示,“饶毅……不知道脑子里进多少苍蝇才会说出这么没良心的话”,随后在另外一篇微博中又追问:“饶毅拿这个奖有良心不?”

  对此,饶毅回答说:“新语丝发的奖,我捐给了北大生科院贫困学生,如果崔永元先生愿意发奖,我也可以一样转捐给贫困学生。”

  记者不能越位

  如果要不进口美国的产品,我们就得自己做好。我们很多人用外国手机、用外国的电脑,正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好。任何新技术是一样的道理。而且,如果你一定要发言,你要先搞懂了再谈。

  北京晨报:您曾经批评过崔永元,理由如何?

  饶毅:我认为,不进口外国的产品,我们就得自己做得更好。我们很多人用外国手机、用外国的电脑,正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好。任何新技术是一样的道理。而且,如果你一定要发言,你要先搞懂了再谈。方舟子有时候很固执,但这个事情他是懂的,他是生物学的博士,崔永元没有学过生物学,不能只靠雄辩,而首先要确切地了解事情本身,否则就越位了。

  北京晨报:这一次获得“科学精神奖”,崔永元在微博上发问“饶毅拿这个奖有良心不”,您怎么看?

  饶毅:新语丝发的奖,正如我在发奖仪式上说的,会捐给北大生科院贫困学生,我们有个基金,由学校基金会管理,主要用于贫困学生万一生大病的时候用,以前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所以当时成立了这个基金。如果崔永元先生愿意发奖,我也可以一样转捐给贫困学生。

  媒体需要科学素养

  今天的中文媒体有很多理科出身的记者,媒体负责人应该请他们作为报道的主要队伍。即使不是理科出身的记者,如果要报道重要的科学相关的内容,也应该学习和理解科学。在有自由报道可能的领域,如果媒体不做到有质量,恐怕辜负了社会的期待。

  北京晨报:你在颁奖典礼上做了专题报告,不担心这些话题相对敏感吗?

  饶毅:实际上,任何科学都允许争论,而且科学界内部对科学进展都是先有批评,然后才有进展。科学界特别是植物分子生物学界,自身有严格的标准,远高于媒体和一般人的议论。在这样的情况下,植物分子生物学界对具体技术有普遍的共识,而不是有很多争论。中文媒体常常不严谨地说科学争议的问题,这是不懂科学规律、误导民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HIV(艾滋病毒)是否导致艾滋病,在1980年代有位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的病毒学教授认为HIV不是艾滋病的病因,但其实病毒学界有普遍共识,不能因为极少数科学家的不同观点而说成好像有很大争论,有个非洲国家的领导就按HIV非艾滋病因制定政策,被科学界强烈谴责,因为这样不负责任,违反科学,可能会损害人民健康。

  北京晨报:那么您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饶毅:媒体在每次相关报道前应该做基本的了解,很多信息在wiki或中文维基就可以获得,很多问题早已有答案。不能因为对中国和华人世界科学水准缺乏信任,就把科学内容很强的科学问题推成一个焦点。今天的中文媒体有很多理科出身的记者,媒体负责人应该请他们作为报道的主要队伍。即使不是理科出身的记者,如果要报道重要的科学相关的内容,也应该学习和理解科学。在有自由报道可能的领域,如果媒体不做到高质量,恐怕辜负了社会的期待。

  -深度对话

  变的是中国,不是我

  科学研究之外,饶毅也在诸多领域中为众人所知,比如科普、科研体制的批评和改革等。在新语丝科学精神奖颁奖礼上,获奖者饶毅表示“近年来,中国科学界的批评环境正在逐渐变化。”

  北京晨报:饶毅教授向来以敢直言闻名,但有说法称饶教授在回国前更敢说,而回国后下手有了分寸。能不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原因?

  饶毅:事实上没有这个变化,而且有时候可能更严厉。真正有变化的是中国。比如2004年,在《自然》增刊,我和鲁白、邹承鲁写过批评科技体制的文章,结果该刊在国内未能发行,而回国工作几年后的2010年,施一公和我在《科学》写了英文社论,仍然是批评,该文出来后,科技部检讨了自身的问题。可见,有变化的是中国,而不是我。

  北京晨报:您在这么紧张的科研时间中,为什么舍得花费精力做科普呢?

  饶毅:一方面我工作的方式跟其他人不一样。我们是实验科学,我做研究生和博士后期间自己都得做实验。我从32岁做助理教授有了自己实验室以后,自己做实验的时间越来越少,原因之一是我自己做实验的能力较差,一般学生比我做得好,我做得越多反而进展越慢,所以我只参与实验设计、讨论和理解结果、修改文章。时间有了富裕,就想找些事情做。那时候,我觉得科学很好玩、值得分享,最早是给同学和朋友的父母讲,告诉他们其孩子都做了什么事情,慢慢地我觉得只给一两个人讲不如写出来给更多的读者,也许影响其他人的科学兴趣。

  北京晨报:不少人习惯性将施一公先生和饶毅先生作对比,认为这两个人看上去肩膀一般齐,但在动态中,饶毅教授更全面一些,或者更好一些,至少一部分人这样认为。但是施一公先生最近又获得了某一个奖项。遇到这样事情的时候,您的心里有没有一丝哪怕是一丝不快、一丝不悦、一丝想不开?

  饶毅:我很喜欢有不同特点的朋友。而且我明确知道其他朋友哪些方面比我强,还不是强一点。施一公数学比我好很多,记忆力比我好,他走在街上后对所有车牌号码都能过目不忘。他不仅有很突出的个人特长,他还是中国有史以来做得最好的结构生物学家。他有很多优点,朋友得到东西我只会高兴,不会不高兴。

  实际上问题的提出本身可能反映了一个重要的中国文化习俗。中国文化中,越近的人竞争越强,人们很容易相互嫉妒,所以中国社会凝聚力很弱,西方的习惯是越近的人会越觉得可以是朋友。我们这种近距离妒忌造成的结果是内部关系很差,对外却很弱。这是中国社会长期的历史性问题,为了中国进步和发展,需要彻底改变这种文化。

  -深度对话

  方舟子:

  希望更多人做科普

  新语丝科学精神奖已经举办了两届,两次都颁给长期以来从事科学普及、反对伪科学等工作的学者,对此,方舟子说:“当初设立这个奖项的初衷,就是想通过这个奖,鼓励更多的人从事科普工作。”

  北京晨报:设立这个奖的目的是什么?

  方舟子:科学精神奖是为了奖励那些帮助公众理解科学、了解科学常识,弘扬科学精神的人。

  北京晨报:对于评选的对象有什么要求呢?

  方舟子:评选的对象包括各界人士,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界,实际上,媒体、科学家、科普工作者等等诸多方面的人都在评选范围中,没有什么具体的标准。比如去年颁给何祚庥,就是因为他长期以来在反对伪科学、揭露邪教、假气功等等方面做出的大量工作和贡献。今年选择饶毅,则是因为他在反对学术腐败、促进科研体制改革、普及现代生物学知识上的贡献。

  北京晨报:奖项评选的机制是什么样的呢?

  方舟子:每年年底的时候,我们都会在新语丝网站上发布一个公告,让大家推举科学精神奖的候选人,最后的评选则主要是由新语丝的编委共同讨论、投票,由此产生结果。每年只评选一位获奖者。

  北京晨报:当前国内关于科普的奖项情况如何?

  方舟子:民间的科普奖似乎没有,官方的有不少,这些年来,也一直有科普奖将我列入候选人,并且问我是否会去领奖,我都拒绝了,原因在于,我觉得其中有些被提名的人,其实他们做的工作并非是科普,甚至恰恰相反,是在宣传伪科学的东西,因此,我不愿意和他们一起。

  北京晨报:那么,新语丝的这个科学精神奖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呢?

  方舟子:首先是想通过这样一个奖,鼓励各界人士从事科普工作。今天我们的科普工作还远远不够,并且其中也有不少以科普为名却宣扬伪科学的东西,因此,科普工作仍旧是任重道远。其次,每年的颁奖典礼其实也是一次科普活动,因为每次颁奖,我们都会请获奖者做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并非学术报告,而是针对普通人的一次科学讲座。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