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深圳揭牌

2014年01月20日 14:35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第九届文博会开幕现场(记者 余海波 摄)     

  2014年1月20日,这一天必将载入中国文化史册。经国家文化部批准,深圳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深圳报业集团揭牌。创建深圳基地,有利于推动珠三角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通过品牌、信息、展示、交易等专业服务,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能力。

  基地的创建,将利用深圳及前海综合优势,在文化进出口政策、文化科技、文化产权交易、文化金融等方面进行创新试点,成为部、省、市文化贸易政策创新试验田。并将集聚优质平台和资源,把深圳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创意产业和文化贸易服务中心。

  申办 凝聚关怀与心血

  深圳是我国首个获得“设计之都”称号城市,也是我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创意设计力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产业转型升级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深圳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揭牌,将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回溯申办的过程,凝聚了太多的关怀和心血汗水。

  2012年12月,广东省政府向文化部正式行文,提出申请与文化部合作创建深圳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并将基地创建正式列入2013年广东省政府重点督办工作。

  2013年5月和6月,文化部外联局领导两次亲临深圳,对深圳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进行了实地察看和现场指导。

  基地创建是深圳市委市政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宣传工作会议讲话精神,打造文化产业升级版,探索文化贸易新模式的重要举措。

  2013年10月11日,“在深圳设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专题论证会”,在文化部301会议室召开。文化部外联局、政策法规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市场司、文化产业司的代表以及14名特邀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深圳方面对在深圳设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背景以及筹备情况的介绍,广东省文化厅李再炎处长作了补充介绍,与会专家、文化部各司局代表提出了论证意见和建议,深圳代表作了回应。论证会形成共识,在深圳建立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有必要,有意义,有条件,有优势。

  此前的9月18日,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在深圳报业集团主持召开了深圳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创建工作协调会,对申报和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工作进行指导,提出深圳基地要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要求进一步征求各相关部门以及企业、园区对深圳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意见和建议,把工作做得更高更实。

  之后,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游局以及深圳报业集团迅速成立工作小组,开展调研工作,派人到前海管理局、市发改委、贸促委等部门深入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深圳报业集团抽调记者组成几个调研采访小组,到深圳的重点文化企业、园区、基地,了解企业开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好做法,对政策的需求以及对深圳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建议。

  创建 体现“高”与“实”

  根据京生部长提出的“更高更实”的要求,结合在调研过程中各部门以及企业所反映的情况,有关各方对基地申报和创建思路作了适当的调整。为体现出“高”,着力于将基地的创建围绕整个深圳都是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这一广义上的大范畴,将文博会、文交所、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及深圳的54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都纳入到深圳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创建工作中。为体现出“实”,着力于将运营方案更加具体化、可操作化,既能将广义上的大基地所含的各单元、各板块统筹起来,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建设深圳基地;又能将狭义上的基地以商业化运营的方式自我造血,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地的运营采用“部省市合作”架构下的“平台+园区”模式,广义上的基地运营依靠文博会、文交所等9个平台加上深圳的54个现有园区(基地)以及将来增加的园区。狭义上的基地运营依靠一个市场化运营机构,这个运营机构主要运作一个核心平台和两个园区,即为文化产品从创意设计到国外销售提供全链条服务的对外文化贸易服务平台,以及深圳创意信息港、深圳保税文化贸易园。按照以上思路,对基地申请报告做了调整和完善。

  经反复分析研究讨论,确定深圳的基地运营思路汇报从深圳文化企业反映的问题和现状开篇,点出对外文化贸易的主要瓶颈是国际市场的信息和品牌推广,而由深圳报业集团作为深圳基地的运营主体,可以发挥传媒集团的优势,突破这个瓶颈,打通对外文化贸易的服务链。

  除了精心做好汇报材料外,市文体旅游局还提前与专家进行沟通,提早听取部分专家对深圳申办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建议和意见。

  在10月11日召开的论证会上,与会的各位专家认真听取了深圳的介绍,对在深圳设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发表了论证意见。专家们对在深圳设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持肯定态度,并一致认为,深圳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文化加科技、文化加创意、文化加金融、文化加旅游以及设计之都等文化发展特色,深圳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优势明显。深圳方面对如何创建基地思考较为充分,可操作性较强,体现出了深圳特色,在深圳设立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是有必要的,条件是成熟的,由深圳报业集团作为基地运营主体是可行的。深圳基地建设得到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举全市之力办基地,将来起步和推动进展会非常快。专家们还对深圳基地将来的发展方向和需要加强的工作建言献策。

  文化部有关司局领导对深圳基地建设寄予厚望,表示将尽快推动深圳基地挂牌,并对深圳申报和创建基地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使命 力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据了解,深圳外贸出口和文化出口位居全国前列,2012年根据国家商务部统计,全国外贸出口额20489亿美元,深圳作为珠三角地区经济重镇,已是全球最重要的出入境口岸之一,全国500强超过180家在深圳投资兴办企业。2012年深圳全市进出口额达到4688亿美元(其中出口2713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额比重12%,其中深圳核心层文化产品出口达43.3亿美元,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强,深圳现已成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黄金口岸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桥头堡。

  2013年12月,广东省文化厅转发文化部批复文件(文外函[2013]1737):同意将深圳报业集团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第九功能单元区的对外文化贸易服务平台(深圳创意信息港),命名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深圳基地的落户,是值得庆贺和众望所归的一件大喜之事。事实上,多年来,深圳就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已有较多探索和创新。

  2010年12月,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国际大会在深圳召开,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23个创意城市代表首次聚首亚洲,联合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2010年深圳国际大会公报》,高度肯定了深圳市利用媒体平台作为文化产业推广平台的经验和深圳报业首创的媒体与创意融合发展模式。

  2013年10月,习总书记在印尼国会演讲提出与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广东省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抓住中央提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机遇,加强与东盟及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经贸合作。深圳五届十八次全会提出:勇担特区使命,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前海开发开放(“三化一平台”)牵引和带动全局改革。

  创建深圳基地是部、省、市推动文化“走出去”、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举措,将发挥深圳基地毗邻港澳和东南亚优势,建设我国与东盟和南亚发展文化经贸合作的“桥头堡”。

  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化解产能过剩、促进产业升级。广东省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珠三角制造业发达,现面临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高附加值“文化+创意”和“文化+科技”的支持。

  深圳基地以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视察前海“四新”讲话精神为指导,确定基地创建理念是将基地建设成为“深圳改革开放新起点、粤港文化产业合作新平台、华南文化产业发展新契机、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新推力”。

  通过打造华南文化进出口高端服务平台,辐射港澳、东南亚乃至全球文化市场,带动广东、泛珠三角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出口。

  同时,有关各方还将完善基地全国布局,汇聚北京、上海、深圳三个“设计之都”能量,引领和带动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

  探索 采取“平台+园区”模式

  深圳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地将充分利用前海战略平台优势,成为部、省、市在文化创意产业及文化贸易政策、科技、金融、人才、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创新试验平台,为提升我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能力和水平闯出一条“特区中的特区”新路。

  据悉,基地的创建思路,是采取“平台+园区”模式,以深圳市创意文化中心为基地运营机构,将基地八个专业服务平台、两大园区及集团内外文化产业服务资源链接起来,形成完整的文化贸易服务链。

  届时,深圳基地将发挥我国境外经贸代表机构的作用,积极与海外相关机构合作,举办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贸易推介活动,推动企业开展国际间合作,引导、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并将发挥毗邻香港地理位置优势,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国际窗口优势条件,与香港商贸机构在创意产业和文化贸易方面密切合作。同时,充分利用深圳及前海优势,为深圳与国际其他城市文化企业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服务。

  积极与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合作,成为国家扶持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创新实验区;建立珠三角文化进出口合作协会联盟,打通国内、国际文化市场信息与交易的渠道,为与深圳54个文化产业园区及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品进出口提供服务。

  据悉,深圳市现缔结了15个国际友好城市和39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 拥有来自六大洲的34个城市成员。2008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经深圳市政府批准,成立了“设计之都”品牌运营管理机构——深圳市创意文化中心,牌子加挂在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市创意文化中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已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基地将充分发挥深圳市创意文化中心作用,在部、省、市支持下,积极与33个创意城市、54个国际友好城市、东南亚城市及港澳台开展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开展“中国创意”、“中国创造”品牌推广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推广活动。建立深圳设计之都推广联合会,推动深圳、珠三角创意设计企业、协会与相关城市文化商贸机构建立信息沟通和产品展示交易渠道。提升深圳设计之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话语权,共同举办联合国创意新锐奖。

  深圳报业集团初步明确了传媒内容生产商、信息服务提供商、文化产业服务商的战略定位,初步确定了全媒体、文化创意和跨地域三大发展战略。基地将进一步探索“媒体与创意”融合发展模式,重点培育基地在国内、国际文化市场信息服务和品牌推广能力。创建中国文化创意经济指数研究和新闻发布中心,以“传媒+创意”、“创媒+科技”为手段,打造华南文化企业、机构、园区与国际文化市场对接的多语种的新媒体平台,搭建华南与东南亚、中国与西方文化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双方联系与互动的桥梁,使其成为国际文化市场信息服务与文化品牌推广方面较为便利、有效的网络渠道。

  基地将利用深圳报业集团较强的媒体平台,并引入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专业媒体、文化信息服务机构、广告公司、演艺经纪公司等,通过国内、国际的文化创意专业媒体和品牌推广机构集聚,培育基地在国际文化市场的品牌推广、信息服务能力和传播影响力。

  规划 建设保税文化贸易园

  深圳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华文明的复兴是文化的复兴,深圳高度重视文化走出去工作,特别是将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向世界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深圳设立国家对外贸易文化基地,是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要之举,这也是深圳重要的使命和责任。”申报创建深圳基地,文博会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深圳文博会是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2013年第九届深圳文博会总成交突破1600亿元,文化产品出口交易额超过120亿元,参展机构2118家,参展的16347名外国客商遍布世界93个国家和地区。

  文博会不仅成为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桥头堡”,也日益成为许多国家推广其独特文化的窗口。经过10年的培育,深圳文博会已经成长为中国重要的一个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平台,是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的一个平台,亦是海内外文化与交流合作的平台。9届文博会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出口额达850亿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汉斯·道威勒曾被第八届文博会吸引,他兴致勃勃地逛了会展中心之后感叹说:“如此宏大的规模,令我大开眼界!我看到来自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展示,富有不同的特色,充分显示出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提供了一个国际间文化产品交易的平台,也让我充分感受到这座‘世界设计之都’的活力。”

  从创立之初,文博会就明确了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使命,目标是办成国际会展品牌。文博会肩负着“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出口”两大核心任务。在出色完成了这两大任务的同时,充分彰显了“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实力与魅力。文博会的全国影响力和全球辐射力越来越强,大步向国际知名品牌迈进。

  据悉,基地将链接服务深圳文博会,并根据文化部组织的专家论证会精神,将积极引入国际重要展会机构,利用基地品牌推动建立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展会联盟:一是组织和支持深圳和华南文化企业参加境外重要创意设计展、动漫游戏展、文化艺术节等;二是利用基地品牌与国际重要展会进行品牌合作,在深圳打造类似巴赛尔博览会、巴黎时装周、威尼斯双年展、爱丁堡艺术节等文化会展品牌,成为对珠三角及东南亚有直接辐射能力的国际文化创意展示交易中心。

  基地并将借鉴上海自贸区建设经验,以深圳保税区转型升级为契机,推动建设深圳保税文化贸易园,最大化发挥深圳文博会品牌效应,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博会,将其建设成为我国现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出口集散地。

  在深圳设立国家对外贸易文化基地,是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要之举,这也是深圳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深圳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高度重视文化走出去工作,特别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记者 苏兵)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