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礼仪用语将失传还是被传承?

2014年01月20日 15:57 来源:济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年关将至,微博一个帖子引起了网友的争议和讨论。这篇帖子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些已经被淡忘的传统习俗礼仪,包括:7种不宜送人东西,20种过年习俗和30条快要失传的中华礼仪用语等。有大V表示,“传统礼仪,没有敬烟陪酒,没有八面玲珑,传统礼仪用语之美,在朴实无华中透着一腔真诚!”但是,也有很多网友表示,传统礼仪需要传承,也要顺应社会发展,但最重要的是保存礼貌的精神而非言语上的形式。

  传统不代表“朽木不堪”

  上海市礼仪协会相关负责人唐子渊表示:“礼仪用语等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积淀和再现,是体现民族认同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本位文化,不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忘记自己的本位文化。”

  谈及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唐子渊补充道,“与人打交道所谓‘礼无不答’,但也不能过于自谦。”她还认为,中国传统礼仪,不是只适合古代的,现今很常用,比如“久仰大名”,“幸会”,不是说古代的传统礼仪用语现在用已经“朽木不堪”了,它并没有过时,还是很时尚。

  禁忌、习俗辩证看待

  “中国人必须知道7种东西不能送,不能送钟表,不能送鞋……”微博里如是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禁忌习俗,有网友认为这是一种迷信,不以为然。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审专家徐华龙表示:“这是在特殊情况下的一些禁忌,也是普遍的一种习俗,与谐音有关。古时候送鞋是女子赠与其爱慕男子的一种礼物,象征一种和谐美满,其实也是一种习俗,过去并无邪气之说。”“本身习俗忌讳可能与迷信有关系,但现在更赋予一种积极的意义,人们通过这些习俗寄托美好愿望,与迷信的关系早已淡化,或者说意义的转变使之不应被称为迷信。”

  所以对于网上流传的一些规矩习俗,应当辩证看待,理性选择,不能盲从,也不能一味摒弃。

  脏 网友吐槽

  专门说礼仪用语有点“酸”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麻烦别人说打扰,不知适宜用冒昧……”对于这些文明礼仪用语,老少表现出了不同的认同度。

  采访一些年轻人,当被问到“贵姓”时,他们直接回答“姓……”同样的问题在询问中年或者老年人时,他们多数会说“免贵姓……”对此,年轻人的解释是:“这样说我觉得好做作。”

  网友“老帆帆不吃葱”也认为,现在别人赞扬如果是和真实情况差不多,与其说“过奖”,不如说“谢谢”更自然真诚。网友“纸鸢风荷”认为,随着语境变化,这些词语只适合某些正式场合用,传统敬语的式微是正常现象,没必要如此紧张。

  在网络上有大V表示,“传统礼仪,没有敬烟陪酒,没有八面玲珑,传统礼仪用语之美,在于朴实无华中透着一腔真诚!如此美的语言你还知道多少?你的孩子还知道多少?”但是,也有很多网友表示,传统礼仪需要传承,也要顺应社会发展,但最重要的是保存礼貌的精神而非言语上的形式。网友“@红色旋光”提出,假如在当今社会,女人初次见长辈还得道万福“小女子给您请安了”,“酸不酸哪?”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