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更多人关注,科幻文学才能突围

2014年01月23日 17:09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参与互动(0)

  科幻文学的两难境地

 

  年度的回望里,选择科幻小说这个类型,并非是因为在2013年,科幻小说有过什么大的值得讨论的话题出现。尽管,在这一年里,科幻小说的代表人物韩松和宝树都有新作面世——前者有《轨道》,后者有《时间之墟》——但两本书引起的议论,还比不上2012年出版的《彩羽侠》。这部科幻小说,虽然只是前女排国手赵蕊蕊转战科幻文学界的第一部作品,但在2013年7月,入围了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八大奖项推荐名单。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然而,对于科幻文学来说,2013年又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再往前推移,2012年3月,在“国”字号的文学刊物《人民文学》03期,以专题介绍的方式,刊发了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的四篇科幻小说。而郭敬明自2011年1月高调进军科幻文学界,成功挖掘出新人陈奕潞之后,在2012年,又签下三位近年来展露锋芒的青年科幻小说作家:飞氘、宝树和陈楸帆。前者意味着科幻文学在时隔30余年后,重新获得了主流文学的注意,对于一直属于小众的科幻文学来说,此举无疑有益于“提高科幻小说在圈子以外的知名度,对科幻圈以外的读者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后者,鉴于郭敬明在图书运作方面的显赫成绩,他的高调进入,“让一向缺乏主流发布平台、创作难以获得足够重视的中国科幻新生代有了新的阵地”,则牵连起人们对于科幻文学能否走上畅销道路的想象。

  一年之后,我们从2013年科幻文学的表现中,能看出一丝端倪吗?

  “三体”虽红,后继无人

  最近这些年来,随着刘慈欣“三体”的走红,科幻文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即便如此,科幻文学仍然是一种小众文学,这也是一个共识。事实上,《人民文学》刊发科幻小说,以前早有先例,但仍然引来媒体的一致惊叹,足以说明科幻文学在这些年里,是如何的游离于主流视线之外。

  而就科幻文学本身而言,的确也存在诸多难以大众化的问题。首先,科幻小说的作者群体人数太少。科幻作家韩松在第二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论坛上曾说,“十年前站在台上的是我们这几个人,十年后还是我们这几个人。”真切地反映了科幻作者群体人数太少的辛酸现实。据刘慈欣的估计,如今坚持从事科幻写作的,不到20个人。这样的创作群体,很难在写作上形成相互激励的良性循环。刘慈欣曾连续8年夺得银河奖,有他本身实力的原因,也有写作者太少,缺乏更多竞争的缘故。

  雪上加霜的是,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科幻作者里,真正有影响力的作者更少。刘慈欣被认为是国内最好的科幻作家之一,但在《三体》走红之前,“大刘”几乎不为圈外人所知,因而影响力也有限。有些影响力的,是叶永烈,但他现在是传记作家。

  作者少,这可能与科幻文学的门槛有关。毕竟,创作科幻小说不仅需要优秀的文学素养,还需要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尤其需要有科学的精神。而“现在的教育方式是文理分科,这也直接造成了懂文学创作的人科技知识不足、有科技知识的人文学创作水平又不足这一状况”。这是一种两难的境地。

  其次,科幻文学的市场小。“与主流文学相比,科幻小说更依赖于读者和市场,它没有主流文学背后那么庞大的评论媒体,也不能像主流文学那样得到体制内的支持,它的资源、话语权都十分的有限。”刘慈欣曾如此表示。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事实上,作为一种类型文学,大多数原创科幻文学作品,平均销量不过几千册。2004年,钱莉芳曾凭着《天意》实现过15万册的销量,这在刘慈欣的《三体》系列走红之前,已经是一个神话般的销售数字。事实上,即使是销量最好的《三体》系列,其不到30万的销量,与其它的类型文学比起来,仍然处于绝对的下风。

  在接受采访时,刘慈欣曾对科幻小说的业余写作者提出建议,“要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不能头脑发热,发表了几篇文章就以为可以辞职、靠写作生活,这个想法很危险”。是忠告,也是对科幻文学市场整体不景气的无奈控诉。

  某种程度上,《人民文学》刊发科幻文学作品,尽管诸多的评论甚至刘慈欣自己,都理解为《人民文学》的宽容姿态,但另一个角度的理解是,这是一次消费。因为《人民文学》的主编李敬泽在介绍专题的缘起时,说的很明白:《人民文学》办了英文版,打算介绍刘慈欣。这句话背后有几个事实。其一,办英文版,意味着与国外的接轨。尽管科幻文学在西方也并非主流,但受众却不少,选择科幻,算是投其所好。其二,选择刘慈欣,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过几个他的短篇,看过觉得很好”,更主要的是,其时《三体》走红已久,刘慈欣俨然成为了科幻文学重塑辉煌的希望所在,一时风头无二。在选中刘慈欣之前,《人民文学》还刊载过郭敬明和麦家的类型小说,这种手法就已经显露出苗头。

  因此,这一次的“重新获得主流文学注意”,除了壮了一下声势,很难有什么真正的结果。事实上,从科幻史的经验来看,主流文学重视科幻也好,或者科幻向主流文学靠近也好,结果一般都不理想。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欧洲起源的新浪潮运动,其宗旨就是让科幻文学向主流文学靠拢,主流文学用现代和后现代的方式来写科幻小说。这个运动在现在看来,是一个很失败的运动,因为“这个运动最终所做到的,就是把科幻小说自己的特点抛弃了,让自己被主流文学吞噬了”。主流文学重视科幻,也产生了一个尴尬的结果,假如科幻里面有一些作品很深刻,很有思想性,那么主流文学所做的,就是把它从科幻里拎出来,算作主流文学的成就,而不是科幻文学的,像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皆是如此。

  更多人关注,科幻文学才能突围

  郭敬明进军科幻界,从目前来看,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以长篇处女作《神的平衡器》获得第二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银奖的陈亦潞,就是郭敬明挖掘出来的科幻作者。尽管这算不上为科幻文学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但毕竟,在开掘新的写作者方面,走出了第一步。而这一步,恰好是对科幻小说写作群体人数太少这一问题的“对症下药”。

  在对科幻小说的推广上,郭敬明的优势很明显。不管他在评论者眼中的口碑如何,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市场影响力的确鲜有人能及。科幻作家陈楸帆加入郭敬明旗下之后,除了在最世文化的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专栏作品和短篇小说外,长篇小说《荒潮》也以非常快的速度推出,而且由郭敬明亲自作序推荐。更多的平台、更高的曝光率,还有更好的销量,这是郭敬明带给科幻作家和作品的实实在在的利益。科幻作家宝树,同样也是这种既得利益的受益者,他的《时间之墟》,先是以《虚空记》为名在《最小说》连载,很快便成书出版。而在成书之前,网络上已经有读者在追问出版的时间。

  正如《新周刊》所说的那样,“对于这些以往几乎只在小圈子里被认识的作家们来说,和最世文化的合作的确意味着他们正经历商业上的进化”。

  即便如此,也很难就此推论,科幻文学会就此找到重现辉煌的契机。郭敬明的介入,真正受益的,其实只是他们旗下的签约作家。对于更多的科幻作家而言,能够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除了《科幻世界》这样的老牌科幻杂志之外,仍然十分有限。因而,从大体上来看,郭敬明的介入,不会左右科幻文学发展的大局。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科幻文学是否能够获得读者的垂青,最需要的,是有一批优秀的科幻作品出现。刘慈欣《三体》的走红,证明了一部好的科幻作品,是完全可能打破圈子界限,为众多圈外人所接受的。关键的问题,在于这股科幻的潮流,是否还有更多的优秀作品来延续和推动。

  事实上,即便是销量和口碑都不错的《三体》系列,依然存在一个文学性不足的问题。曾连续三期在《开卷八分钟》里介绍《三体》的梁文道就曾表示:“在一些具体人物形象的雕琢和细节描写上,有时候写得太粗糙,甚至有点陈词滥调。”

  科幻作家韩松在对比中国科幻文学和世界科幻文学时,曾表示“中国科幻文学自身也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整体上,我们还在模仿西方的科幻,缺少自己独特的东西,让人‘哇’地叫出声来的东西。核心是想象力不够,也缺乏思考的深度和锐度。许多作品读来比较幼稚,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与真正的文学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这既是一次反思,也未尝不是科幻文学突围的出路所在。

  □文/本报记者刘雪明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