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喜剧的忧伤”:少些笑声欲望 话剧会更高级

2014年02月09日 09:10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话剧《喜剧的忧伤》昨天在上海大剧院揭幕。演员陈道明和实力派演员何冰一道,为“阿拉”上海观众奉上了一场笑声不断的话剧。

  当主题配乐响起,陈道明和何冰从舞台的最深处大步迈向台口,返场向观众挥手谢幕。那句贯穿全剧的“让天上的雷劈了我吧”,及两位演员的滑稽动作,让这出稍带忧伤的话剧,呈现出的爆笑面目。

  陈道明选择这样一部高难度的喜剧向自己艺术生涯的始发站——话剧舞台致敬,显然有所准备。30多年来,他在等一个能代表他,且只属于他的角色。最终,他等来了《喜剧的忧伤》,这是个难度极大、台词量巨大、只有两个演员的戏。但是,掌声与观众的反应,对于“腕儿”也好,或重登上话剧舞台的“角儿”也好,都是难以抵制的诱惑。当“喜剧效果”成为了比“合理”更重要的事时,再多的“笑”都是多余的。

  根据三谷幸喜《笑的大学》改编的话剧,在世界许多舞台作为保留剧目不断上演,却很少有一个版本像《喜剧的忧伤》那样具有令人轰动的剧场“笑果”。在剧本结构并未进行大改动的前提下,如何保持原剧以文字幽默见长的特色,成了《喜剧的忧伤》最大的挑战。现场最大的疑问恰恰在于这部戏的改编,很多段落看起来像是专为笑声而设,部分“洒狗血”的喜剧表演,偏离了剧本原本指向的内在思索。回想起来,这也并非《喜剧的忧伤》所特有,“笑声”意味一切,“笑声”掩盖一切,是最近几年话剧舞台上的通病。

  如果演员和主创能对掌声和笑声的欲望少一些,那《喜剧的忧伤》就会更高级一些。从首轮演出的一片叫好,到开始出现一些质疑之声。《喜剧的忧伤》剧组显然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道明如实说出:“我们演出的不是经典之作,如果大家伙儿愿意来看,看下来觉得还行还挺带劲,那很正常;如果觉得不行,那是我们能力有限。”给烧红了的铁板泼点冷水,虽然暌违戏剧舞台30年,什么是生活中的戏剧性,对陈道明来说并不陌生。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