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回归传统阅读,怀念不如行动

2014年03月06日 09:4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本报刊发了北京大学教授汪丁丁的文章《回到80年代阅读中去》。汪教授在文中提到微信、微博等网络阅读对人们精神的侵蚀,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拔掉网线,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生活中去。这番言论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共鸣,大家纷纷认为,网络阅读固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带来了极大丰富的阅读资源,但沉溺于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中,并不能给人带来心灵和精神上的抚慰和启迪。相比之下,往昔那种传统阅读方式确实更令人怀念。

  今天,网络上汹涌澎湃的信息让人目接不暇,人们处于各种各样的文字包围中,并且乐此不疲。在地铁里,随时都能看到周围的乘客,几乎人人握着一个手机,埋头浏览微信、微博。当各种网络文字和图像变得唾手可得,阅读也似乎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容易。但是,这并不能代表阅读质量的提升。恰恰相反,在一些人看来,这几乎是阅读史上最糟糕的时代。

  从数量上讲,如今每个人日常阅读的文字,要远超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但网络文字大多是浅层、表面化的,虽然确实能让人迅速传播、接收信息,也能制造轻松阅读的快感,却不知不觉中占据了使用者的大量时间,而且难以触动阅读者的心灵,更无法激发深度的思考。比如在微博上,大量情绪化、过激的表达可谓司空见惯,由于文字数量的限制,在涉及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这些文字往往演变成简单、粗暴的结论,乃至蜂拥而上的辱骂,理性、深入思考的文章却很少见。

  正如汪教授文中所言,每天我们手机不离身,沉浸于社交网络中,慢慢我们变成了手机和网络的奴隶,变成了被海量信息俘获的对象,不仅个人的日常生活时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还逐渐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这样的信息即便汇成海洋,也不是有价值的知识,更不是滋润灵魂的养料,正如人泡在海水里却不能解渴一样。网络阅读久了,常常令人感到疲乏、无聊及精神上的空虚,并不一定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粮是什么。相较之下,离开了网络,回归传统阅读,虽然没有网络阅读那样轻松,但更能让人有知识上的收获,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充实。

  传统书籍和阅读方式,纵然受到网络时代的冲击,依然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意义。意大利学者艾柯曾说过:“电脑通讯跑在你前面,书却会与你一同上路,而且步伐一致……书仍然是落难时或日常生活中最好的伴侣。书是那种一旦发明,便无需改进的工具,因为它已臻完善,就像锤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样。”

  面对学者的善意提醒,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与其怀念传统的阅读方式,不妨真正行动起来。放慢一下脚步,我们就会发现,读书得到的快乐,远远比网络阅读一扫而过的快感,来得更为深刻、更为持久,更能感受生活本来的真实面貌。周南焱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