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公共危机往往是媒体赢得话语权的机会

2014年03月11日 10:18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3天前刚发生的“马航客机失联事件”,让亿万人揪心不已,但与此同时,有关失联飞机位置、状态的各种不实信息可谓满天飞。对于牵挂此事的人们来说,一会儿一个新消息,再一会儿又是辟谣,纷繁复杂,越来越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真相无疑值得追寻,但在未有明确结果之前,信息发布者和媒体该如何面对值得大家深思。

  近年来,随着各种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作用,同时,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表现也引起很多讨论和争议。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体在当前社会中,已经越来越普及,自媒体、移动互联网技术下的随身媒体等。现代化的多元社会中,信息的采集和发布变得更加容易,同时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同时,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应对公共危机的过程中,也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少批评者指出,诸如“在司法判决之前给事件定性”、“发布过度血腥暴力图像”、“不注意公共危机中受害者情绪甚至隐私”等诸多负面的现象也屡有发生。

  那么,在公共危机中,媒体又应该如何自处呢?对此,媒体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张国庆说:“危机时刻其实特别能判断媒体的水平,而对一个媒体来说,如何能够在公共危机中发挥最大的正面作用,则需要一整套基本的规则,而这个规则,目前还远远不够成熟。”

  媒体如何发声?

  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出现之后,往往是各种消息满天飞,可靠的不可靠的都有,这个时候媒体的判断和甄别能力就尤其重要,把真实的消息传达给公众至关重要。所以说危机时刻往往考验着媒体的水准,有的可能就随波逐流了,而那些有自己的判断和方法的媒体,就能体现出它的专业性。

  北京晨报:突发事件中,媒体报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不少人重视,在您看来,媒体应该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张国庆:在突发事件中,媒体必须要发声,不发生是不可能的,这是媒体的职责所在。但同时,如何发出声音,是需要一些基本的规则和精神的。

  北京晨报:什么样的规则和精神?

  张国庆:首先要有专业精神,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出现之后,往往是各种消息满天飞,可靠的不可靠的都有,这个时候媒体的判断和甄别能力就尤其重要,把真实的消息传达给公众至关重要。所以说危机时刻往往考验着媒体的水准,有的可能就随波逐流了,而那些有自己的判断和方法的媒体,就能体现出它的专业性。其次,要有良好的专家资源,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刻,采访相关领域的专家很重要,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长年从事研究工作,能够提供更加专业和理性的判断。其三,人文精神,突发事件特别是公共危机事件,对于公众的心理打击往往会很大,这个时候就需要媒体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

  “五角大楼案件”之后,《纽约时报》一举成名,“水门事件”之后,《华盛顿邮报》闻名遐迩,“海湾战争”中,CNN异军突起……

  对此,媒体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张国庆表示:“公共危机往往是媒体赢得话语权的机会,但是怎么样抓住机会,则要从平时做起,需要媒体从最基础的建设开始。它的专业素养、人文精神、基本规则等,都是一个媒体能否赢得话语权的前提条件。如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强,但中国媒体在世界上却声音寥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值得思考。”

  媒体的人文精神

  危机时刻往往也是谣言满天飞的时刻,而谣言不论对危机的处理,还是对真相的揭示都没有什么好的作用。这个时候,媒体的专业素养应该发挥作用,把真相告诉公众,防止谣言产生的负面作用。

  北京晨报:在专业精神之外,您提到的人文精神,如何理解人文精神?

  张国庆:突发事件对于社会公众的影响往往并不因事件本身的结束而结束,很多时候很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次生伤害。比如说“9·11”之后,美国媒体迅速把撞击画面从媒体、网站上撤销,就是防止过于激烈的画面对人们造成再一次的伤害。同理,很多突发事件往往伴随着血腥、暴力等,这个时候,直接把这些画面和内容传达给公众,就容易造成次级伤害。再如对事件当事人的保护问题,一些突发的危机事件,对受害者、受害者家属以及受危机冲击方等,都会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渴望受到关怀,但又不愿意被骚扰,对它们的保护和尊重就非常重要。

  北京晨报:在报道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呢?

  张国庆:比如说应该重视辟谣,危机时刻往往也是谣言满天飞的时刻,而谣言不论对危机的处理,还是对真相的揭示都没有什么好的作用。这个时候,媒体的专业素养应该发挥作用,把真相告诉公众,防止谣言产生的负面作用。再如应该消除负面影响,一场危机会给人们带来这种负面的影响,而媒体在报道事件本身之外,也应该发挥正向的功能,稳定人心,告诉人们最困难的时候一定会过去的,它应该传递这样的信息,而不是毫无作为,甚至是相反。

  专业稳定的队伍

  对新媒体信息源的采用问题值得注意。新媒体对于信息传播、满足人们知情的渴望、消解焦虑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新媒体中同样也有非常多的不准确信息、非专业判断等,而这些往往会影响人们对于媒体公信力的认可。因此,如何判断采用,确实考验着当前的媒体。

  北京晨报:您认为当前突发事件的报道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张国庆:首先,对新媒体信息源的采用问题值得注意。新媒体对于信息传播、满足人们知情的渴望、消解焦虑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新媒体中同样也有非常多的不准确信息、非专业判断等,而这些往往会影响人们对于媒体公信力的认可。因此,如何判断采用,确实考验着当前的媒体。其二,采访中的问题,公共危机事件中,每一条消息都非常重要,都在影响着公众,这个时候,面对面的采访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仅仅是简单地打个电话、发个邮件,甚至是直接采用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单纯地追求发稿速度、发稿数量,显然是不对的。其三,策划问题,危机报道中的策划非常重要,不能简单地派出一堆人去到处碰消息,媒体自身也应该有危机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到危机应对中去,建立公信力。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张国庆:我感觉和媒体本身的基础建设不足有关。当前中国媒体人的收入不高,我个人认为,待遇不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媒体队伍流动性较大,这不仅影响媒体队伍的稳定,也难以保证报道的水准。我有切身的感受,某个媒体曾经向我约稿,一年之中和我联系的编辑换了5个,这怎么能够建立畅通的沟通和良好的关系呢?你很难想象,《纽约时报》会出现某个板块一年换很多个编辑的事情,恰恰相反,他们的一个编辑可能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几十年。

  媒体的人际关系

  很多深度的报道、信息的来源,其实和媒体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关联。媒体需要和公共机构、专家学者、公众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信任关系,突发事件出现之后,媒体可以从相关的公共机构迅速获得准确而详细的信息,可以得到研究相关领域的专家的意见和判断等,而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信任关系,这样的信息获得就会变得困难。

  北京晨报:队伍的稳定是不是会影响报道的质量呢?

  张国庆:是的。人力资源的配置、待遇、培训等,最终影响着媒体本身的素质和水准。实际上,现在国内媒体中过于追求发稿量、发稿速度等等问题,也是和人力资源的建设问题有关,和从业者待遇问题有关,深入的采访缺少,自然难以获得被采访者的信任,也就难以建立媒体本身的公信力。

  北京晨报:您认为媒体应该如何进行改善?

  张国庆:很多深度的报道、信息的来源,其实和媒体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关联。媒体需要和公共机构、专家学者、公众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信任关系,突发事件出现之后,媒体可以从相关的公共机构迅速获得准确而详细的信息,可以得到研究相关领域的专家的意见和判断等,而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信任关系,这样的信息获得就会变得困难。以我个人的感受而言,某一个我熟悉和信任的记者采访,我当然愿意多说一点,如果是不认识不熟悉的人,可能就拒绝了,没有基本的信任,如何能够畅通地沟通呢?

  危机面前的公信力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有一套完善的针对各种危机的应对预案,媒体也是如此,应该有针对不同类型事件的预案,最起码应该有个框架,应该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去做,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等,都应该有一套规则。其次,媒体本身应该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提高待遇、加强培训,建立一个高素质的队伍。其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论是和政府、公共机构、还是和专家学者,应该做到可以畅通的沟通,建立足够的信任。

  北京晨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突发事件报道机制?

  张国庆:成熟状态下,首先政府部门应该有一套完善的针对各种危机的应对预案,媒体也是如此,应该有针对不同类型事件的预案,最起码应该有个框架,应该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去做,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等,都应该有一套规则。其次,媒体本身应该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提高待遇、加强培训,建立一个高素质的队伍。其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论是和政府、公共机构、还是和专家学者,应该做到可以畅通的沟通,建立足够的信任。以我来说,十多年前还常常有媒体会拜访、交流,但是到了现在,很多时候直接就打个电话,还有对我进行了十多年电话采访的媒体记者,我甚至都没有见过。如果连拜访、见面沟通等这些最基本的功课都不做的话,还谈什么双方互相了解、信任呢?

  北京晨报:媒体在公众中建立话语权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建立起话语权呢?

  张国庆:媒体的话语权从哪里来,无非是专业性、人文精神、队伍建设、应急管理等。公信力并非一下子建立起来的,但往往会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凸显出来。比如说《纽约时报》因为“五角大楼案”一夜成名,《华盛顿邮报》因为“水门事件”闻名遐迩,CNN因为“海湾战争”异军突起,公共危机往往是媒体赢得话语权的机会,但要抓住这个机会,却要从基础做起,从平时做起。当前,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但中国媒体在国际上却没什么响亮的声音,这值得思考和重视。

  晨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