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苏州个体评弹演员庞志豪将创办民营评弹团体

2014年03月11日 15:55 来源:姑苏晚报 参与互动(0)

庞志豪

  由苏州个体评弹演员庞志豪创办的“苏韵评弹团”近日得到批复,准予成立。虽然在历史上并不是第一个,但“苏韵”是目前苏州唯一一个民营性质的评弹团体,身为团长的庞志豪已接到不少电话表示“想来”,多是与他同为个体艺人的同行。

  与此同时,年初一场江浙沪迎春评话会书也引起了很多评弹观众的关注,对个体演员的吸纳成为这次会书的一大亮点——个体评弹演员的存在由来已久,但在一个由官方机构主办的演出中,他们的集束出现还是第一次。

  据了解,目前苏州市区范围内活跃着十余位个体说书艺人,规模虽然不大,不过他们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存在。

  苏州三分之一书场

  由个体演员撑起

  庞志豪1950年出生于评弹世家,父亲庞学卿是说《珍珠塔》的名家,虽然他早早就拜师学艺,但是也有正儿八经的工作,后来借调到丹阳评弹团,评弹团五年后解散,庞志豪又重新回到光学仪器厂,后来单位不存,他选择下岗,也开始了更为自由的说书生涯。从1979年正式登台开始,庞志豪在长三角书场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他在自己最擅长的《乾隆》里面注入了“新概念”,将其演绎成“乾隆爷的那些事儿”,在码头上十分吃得开。

  在评弹观众之中耳熟能详的类似名字还包括:汤君飞、钱培斐、周苏荣、潘榕伯、周平、陈美云等等。说《水浒》的汤君飞今年已经71岁,挂靠于上海申江曲艺团,其实也是一位个体评话演员,师从顾宏伯,深受江浙沪听众喜爱。年初他来苏州参加这次评话会书,特别激动,还在台上特别露了一手绝招:变脸——关公看《春秋》,只见他扇子从脸上掠过,顿时变身美髯公,引得台下掌声阵阵。

  苏州评弹团原副团长周明华告诉记者,以上提到的都是书艺还不错的个体演员,实际上苏州大市范围内现有100余家书场,其中近三分之一由个体演员支撑,而且大多都是地远酬低的场所,“当我们团里演员有大型演出或参加比赛,空出码头的时候,就是他们来拾遗补缺的时候,他们的特点是能吃苦,不过相对来说年龄也大。”据悉,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上海书场,近一半场子都靠体制外的说书先生支撑。

  电视书场的导演殷德泉接触过不少个体艺人,他认为,这批演员之所以能引起关注,可能也与体制内演员对评话的不够重视有关,“在评弹界,现在只有二三十位评话演员,而个体演员相对更愿意说大书(即评话),他们的存在,很好补充了市场对于评话的需求。”殷德泉透露,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今年的江浙沪迎春评话会书才决定引入体制外的艺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活跃在书坛的个体评弹艺人年龄大多都在40岁以上,70岁以上也有,他们中有人因种种原因无缘进入有正式编制的演出团体,有人一直从事其他行业直到退休以后才有机会从事评弹表演——与体制内的评弹演员相比,他们对演出地不挑剔,再偏远的地方也愿意去,但是客观说来,因为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之下,同行交流有限,创作新书目不是一件容易事,所以他们的书艺相对陈旧、节目也比较老,除了少数人,大多个体户的演出水平都十分有限。

  第一个民营评弹团已名存实亡

  苏州第一个民营评弹团建于七八年前,由著名个体评弹演员扬子江创办,名为“夕阳红”,团长、团员都是一个人。不过随着扬子江的离世,夕阳红评弹团也已名存实亡。

  扬子江是艺名,本姓是余。三尺书台,他亦说亦评,以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渊博的学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过老先生一直在书坛逗留至八十多岁,在同龄人早已开始颐养天年的时候,他的生活依然是天天说书,每天包一辆车,从位于甪直的住地赶往光裕、梅竹等苏州市区各大书场,其乐无穷。

  老先生早年也加入过组织——上海星火评弹团,“文革”中转业到了酱品厂,之后即成了个体户。扬子江的大书独树一帜,十分新颖,每一天发生的事情都会经由他的点评糅进当日书目,十分契合听众的口味。

  后来转战苏州,虽然单枪匹马,但是老人家风头很健,别人说一场书只能卖五块钱的门票,他可以卖到十块钱。对于扬子江来说,做个体演员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当时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不可能再被吸纳进入任何评弹团体。不过对于扬子江来说,不受组织的“束缚”,这种自由可能更可贵,二小时的《说岳》,说到正书的时间可能只有二十分钟,其他时间都在针砭时弊。可是,他的粉丝很喜欢这种“脱口秀”,捧场无误。

  “扬子江是一位非常认真的演员,看书学习笔耕不辍,写过十几部书目,其中好些书目都长盛不衰。”周明华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团里还安排自己向扬子江学说《康熙》,“虽然他不是我们团里的人,但我们团里很多演员确实受过他的教益。”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评弹演员都是自由职业者,只要在类似光裕社这样的行会组织做个登记,就能跑码头演出。评弹团的出现还是在建国之后,当时国家提出评弹演员要集体化管理,因此在1950年有了苏州评弹实验工作团。

  “不过也不是谁都可以进,一般会挑选思想进步、艺术水准较高的演员。”周明华回忆,因为进了团就只能领取固定工资,所以进团倒也不是对所有演员都有吸引力。据了解,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活跃在苏州各大书场的评弹艺人中,只有一半左右属于评弹团,还有一半都处于自由状态,而且因为收入等问题,1953、1954年间,还有演员反反复复进团、退团,一直到1958年左右,演员进团才稳定下来。

  演员身份界限在书场变得越来越模糊

  庞志豪今年已经64岁,建立民营评弹团的初衷,更多是为与自己一样的体制外艺人服务,“为了拆账方便,有的个体演员选择挂靠评弹团,但也不能全挂靠,所以我这里就自建一个。”庞志豪告诉记者,苏韵评弹团其实是一个松散型的团体,进出团都很自由,身为团长,他更多是为团员提供财务、税务上的便利,演出方面的事宜更多还是要靠艺人自己去打理,“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大概也不会有这个团。”目前,苏韵评弹团已经吸收了十多位演员,其中还包括两位从评弹学校毕业不多时的年轻演员。

  “说书收入怎样?比一般上班族要好一些,但要看和什么工作比。被观众认可的演员,一天收入三五百,一般不成问题。”殷德泉认识一位崔姓演员,因为实在喜欢评弹,放弃了收入相当不错的国企职位,挂靠在江阴评弹团,开始自己的评弹生涯。之所以选择挂靠,倒不是需要一个“身份”,而是关系到切身的经济利益,“现在财务制度严格,社区书场不能直接拆账给演员了,要通过专门的账号,也要开发票,个体艺人无法操作,有人就选择挂靠。”虽然身份可以不在乎,不过个体艺人独闯江湖,也面临相当的限制,与体制内的演员相比,他们有自由之处,也有不自由之处。

  在殷德泉看来,身份界限在书场之中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因为观众认定的是好书目、好演员。”相比有编制的年轻演员,有时候反倒是没有编制的中年甚至老年演员对演出的积极性更高。

  苏州市演艺行业联合会会长毕康年透露,考虑到个体评弹演员的现状,文化部门目前对民营评弹团体的态度是大力支持,也会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予以扶持,“当然也会对他们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他们的演出书目进行审查,引导他们进一步关注社会效益。”记者 褚馨 特约摄影 隐龙 林平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