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中法大学附中” 追忆勤工俭学先驱

2014年03月25日 22: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探访“中法大学附中”追忆勤工俭学先驱
    中法大学附属中学成立于1923年,是现在的北京47中。仲春时节,孩子们上课间操时成群结队从校史墙边跑过。校园内,近200米长的史墙上拙朴地镌刻着如今的47中与当年中法大学的悠长渊源。 陈建 摄
    北京47中校园内矗立着中法大学创始人李石曾的塑像。雕像的基座上,这样记载他的生平: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民主革命先驱。中法大学、中法大学附中(47中学)创始人。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中法大学校长,北平
    昔日中法大学附属温泉女中的图书馆至今保存完好。《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当年就毕业于这所学校。 陈建 摄

  中新网北京3月25日电(陈建 朱丽 陈江涛)当地百姓把北京市西北部连绵的群山简称为西山。在西山的层峦叠嶂脚下,有一座90多年历史、占地388亩的寄宿制中学——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仲春时节,孩子们上课间操时成群结队从校史墙边跑过。校园内,近200米长的史墙上,拙朴地镌刻着如今的47中与当年中法大学的悠长渊源。

  47中校长刘迎宪3月2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着校史墙内包围的一万多平米的宽敞院落说,当地政府正联合校方,在这里筹建“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迹展”,还原百年前中法民间交流的动人情景。

  勤工俭学的由来

  上世纪初,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批赴法勤工俭学,并于1919年形成全国热潮。

  留法勤工俭学活动的发起者们希望把西方文明,特别是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输入中国。他们想让中国青年通过勤工俭学,掌握知识和技术,实现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其倡导者和力行者,便是中法大学及其附属中学、如今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的创办人李石曾。

  李石曾也称李煜瀛,1881年生于北平,1973年病逝于台湾,享年93岁。他是晚清重臣李鸿藻之子。紫禁城就是在李石曾的力主之下,改名为“故宫博物院”的。

  1902年,李石曾以随员身份,随同清驻法钦差大臣孙宝琦赴法。到法国后,他起初想学军事,实现强国理想,但因身体条件差,便改入蒙达尼农业实用学校学习,特别注重研究大豆。

  1909年,李石曾在巴黎西郊创办“巴黎中国豆腐工厂”,并在工厂内开设夜校。工人白天做工,夜间学习中文、法文和科学知识。他亲自为学校编写教材,并到课堂为工人讲课。

  为鼓励更多青年学生以低廉的费用和苦学的精神赴法深造,以达普及教育、改良社会、振兴实业目的,李百曾与吴稚晖、蔡元培、汪精卫等人于1912年在北京发起组织了“留法俭学会”,口号是“尚俭乐学”。

  豆腐工厂工人的业余求学活动超出李石曾的始愿。1915年6月,李石曾与蔡元培等人在巴黎发起成立“勤工俭学会”,开设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简称“留法班”,帮助青年培树立“勤于做工、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的志向。这便是“勤工俭学”的由来。

  中法大学的创建

  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李石曾游说法国政府,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在海外建立大学。当时里昂大学医学院院长雷宾建议:“退还赔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恐怕候款太久,建设中国大学之事,反至无形消失。不如先得一校舍,由中方分担小款,办一个雏形,可促成赔款的退还。”

  1920年,位于西山碧云寺的法文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成立中法大学。后几经扩充,发展成闻名一时的综合性大学。中法大学的机构有相当一部分设在北京西山一带的温泉村,即如今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和苏家坨镇所属范围内。

  1923年,中法大学设立附中,分为男子中学与女子中学。男中的全名是“私立北平中法大学附属西山温泉中学”,即如今的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女中便是现在的海淀寄读学校。写出《青春之歌》的著名女作家杨沫,当年就毕业于中法大学温泉女中。

  中法文化和民间交流,造就了很多中国当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许德珩、李立三、陈毅、聂荣臻、王若飞、蔡畅、向警予、马志远、袁子贞……这些中共历史上德高望重的领导人,都曾参加过留法勤工俭学活动。

  缅怀先驱 传承校训

  3月24日,北京薄雾微晴。李石曾的白色大理石雕像矗立在47中校园内,雕像中的李石曾,蓄须髯,留背头,有些清瘦,面色凛然。校工在雕像旁边的绿地上,不住打理着花草。

  雕像的基座上,这样记载他的生平: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民主革命先驱。中法大学、中法大学附中(47中学)创始人。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中法大学校长,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校长。

  校史墙上,李石曾的名字醒目地刻在上面。作为建校先驱,他的人生信条如今历历在目:“改革社会,首重教育,身体力行,兼全并重”。

  今年70岁的北京史地民俗专家张文大先生,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47中。他指着47中校史墙上1924年中法大学附中大门的样貌,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47中扩建,校门前场院四围安装了体育器械,供师生练习体育技巧,所以老校门前的场院也叫“技巧院”。

  2013年,在47中建校90周年时,校园内修建了长约200米的史墙。校方把先驱们的建校宗旨“民主、科学的精神,教学与育人并重,艰苦创业,勤工俭学”,继续发扬光大,与时俱进地浓缩成“勤诚平恒”四个字,即勤以治学、诚以待人、平以静心、恒以励志。

  铎尔孟的“红楼梦”

  负责筹备“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迹展”的满兴远告诉记者,筹备中法文化交流展,是他今年的重点工作。史迹展要用众多故事,塑造出中法文化交流领域的杰出人物群像,以声、光、影等多媒体技术手段,营造艺术氛围,让今人记住百年中法情缘。

  满兴远介绍,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迹展将常设在47中内。展览除回顾中法大学在两国文化、教育交流中的巨大贡献,还将介绍铎尔孟、圣·琼·佩斯等在北京长期生活过的法国文学巨匠。

  在一张老照片中,记者看到,铎尔孟身着长袍,安闲地坐在古色古香的中式堂屋中,似乎只是那座华丽老宅的陪衬。

  26岁的铎尔孟1906年来到北平,做过清朝醇亲王载沣子女的法语教师,末代皇帝溥仪幼年时曾尿在他身上。北洋政府期间,铎尔孟任总统和政府外交顾问。

  1920年前后,铎尔孟与中法大学创始人李石曾等人,在西山地区开展农村试验,兴办社会事业;还同蔡元培、李石曾等共同发起赴法勤工俭学活动,为青年提供行前法语及务工培训。

  铎尔孟在北京居住生活长达48年。他精通中文、法语,翻译过大量中国经典著作和戏剧。1954年回法国后,他寄寓在巴黎以北多蒙市中一个叫Royaumont的王家修道院,并把那座修道院称作“华幽梦”。

  在西山地区,曹雪芹曾用人生最后的十年写出字字泣血的《红楼梦》。200年后,铎尔孟亦用他生命最后的十年,在“华幽梦”里痴迷地校审他的弟子——中法大学培养出的学生李治华所译的《红楼梦》。对于《红楼梦》中的大量诗词,铎尔孟都按照原意,用法文古体诗重新创作,以便法国读者能够深入理解。

  法文版《红楼梦》耗尽铎尔孟的心血,译著未完他就溘然而逝。法文版《红楼梦》是在他死后才出版的。“华幽深处掩红楼”的“双梦奇缘”,记录了中法两位文学巨匠“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经历。

  虽然铎尔孟一生没有结婚,亦无子女,并刻意低调。但他的传奇命运仍引起中法各界越来越大的关注。(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