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最强大脑"魏教授:每个普通人都可能练成记忆大师

2014年03月31日 11:24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随着《最强大脑》的升温,Dr。魏——节目中的“科学判官”魏坤琳突然火了起来,从北京大学的老师,一跃而成名人。再加上此前他有一组帅气照片在网上走红,被网友称为“中国最帅教授”。在录制现场,主持人喊到他的名字时,观众毫不吝啬地发出阵阵欢呼,给出的分贝丝毫不逊于其他明星。

  采访非常顺利,他在电话那端的讲话风格,与上节目时一模一样,语气、速度,以及解释道理时的诚恳和急切,坦露无遗。 “科学是我评价的唯一标准”这句节目中他的口头禅,也在这次采访中再次得到体现。一旦问及他能力范围外的问题,他会坦言回答不了;一旦对某些现象表示出疑虑,他会急切地用科学来辩论。

  其实每个普通人,都有可能练成记忆大师

  记:舞台上选手的经历,不禁让人想到,也许普通人中原本有更多天才,可惜小时候没被恰当的教育挖掘出来。假设一个小孩玩乐高玩具速度很快,但家长却不满地说:快点做功课去!那么久而久之,孩子玩乐高的某种特定才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了。实际生活这是不是真的?

  魏:日常生活中,确实有太多天才,小时候被掩埋了。

  根据某些智力的分类,人的能力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通常的标准考试如高考,一般只侧重考分析能力,因为它的答案能标准化,好评判。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很难公平给分。小孩子很会玩乐高,说明他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同样很难衡量。即使在西方教育体系中,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全面衡量也有难度。好在一些发达国家,技术工人的待遇不错,高水平技工可能比博士生薪酬都高,所以后两种能力没有被完全忽视。美国人动手能力很强,自己修房子、打理花园不成问题。中国孩子的动手能力一直被忽视。我有时候会要求实验室的学生,去搭一个东西,随便他们用什么材料,当做一种考题和锻炼。

  记:《最强大脑》的舞台上,似乎也是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得分较高?

  魏:舞台上展现的记忆、逻辑、知觉等能力,只是脑力的一种表现。运动能力、实践能力,应该也是大脑的能力之一。我很希望出现运动能力的高手,然而这方面一直没有看到厉害的选手,导致渐渐给观众一种倾向,似乎运动能力完全是靠后天练出来,记忆力超常才算真正的天才。这是一种误读。

  记忆力也是练出来的。世界记忆力比赛,和所有竞技比赛一样,选手大部分通过后天练习。方法与练体育类似,有一套训练记忆的技巧,如“思维导图法”等。很多观众,只要肯下苦功夫练,完全有可能达到舞台上选手的水平。

  进一步说,在这个舞台上,几乎所有选手的大脑和正常人一样。英国的自然杂志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记忆大师的大脑和普通人比,形态上没有差别、智商上没有差别、归纳总结等逻辑能力没有比常人更强。他们就是掌握了很好的记忆技巧。假设给选手们组团测智商,估计平均值未必比得过北大的学生。

  所以看节目的观众,千万别以为选手们具有与生俱来的 “超能力”,常人无法学习。其实每个普通人,只要愿意,都有可能练成记忆大师。

  天才和非天才,除了一定的天赋差异之外,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动机,他们的动机更强、更执着

  记:节目中的选手,有的人从小自卑,有的人读书时被排挤,人生道路并非坦途。

  魏:的确,选手们的学历整体不高,不少选手读书时也不出类拔萃。比如记忆指纹的吴天胜,曾经留过级。关键是他们肯花功夫,把才能练到极致。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力量,就是执着,不放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是肯定的。然而我们是否知道自己的天赋是什么?是否有意去发展自己的天赋?很多人去练了没有?记忆法练习非常枯燥,玩魔方玩一天很累,普通人坚持不了一个月,但这些选手们却乐此不疲,可以坚持几年、十几年。说到底,天才和非天才,除了一定的天赋差异之外,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动机,他们的动机更强、更执着。

  大家都知道乔丹、科比有篮球天赋,但别忘了他们练习起来都是疯子,投球投到半夜三更,才会成为NBA天才中的天才。大家都关注周玮与常人不同,却忽视了他一直在做数学题,不停地总结规律。当全世界嘲笑他、没有人愿意教他时,他依然乐此不疲地计算着。他有这方面的天赋,但别忽视他练了多少年。周玮练习的本子我看过,密密麻麻。

  正常人每天干一件事,能坚持多久?假设把记忆方法告诉你,你会拼命苦练,练好多年不变吗?动机和兴趣,决定了“超能力”的出现。节目播放以来,许多人把它当做猎奇,似乎选手们就是与正常人不同,看个好玩。然而我希望看到节目的观众,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每个人都有长处,找到自己的长处,花时间去培养长处。

  主持人说过一句话,这是一场发现之旅。不仅是在人海中发现天才,也是在重新发现我们自己。

  脑力有很多维度,我面试学生,首先看他是否足够“热情”

  记:大家还有一些困惑,比如练出这些“超能力”后,对社会有什么特别贡献吗?

  魏:这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脑力有很多维度,最好的状态是每个人真正利用了自己的长处,让工作和长处相契合。契合的工作,做起来得心应手,快乐,有成就感。这种匹配,需要恰当的教育体系来完成。

  然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大学老师经常碰到23岁以上的硕士生,诉苦说,才发现这个专业自己不喜欢,想转专业。对自己不了解、对专业也不了解,这甚至可以追溯到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一切以专业的热门程度排序,而非自己的喜好排序。即使高考比较无奈,那么读到研究生阶段,喜欢应该是基本条件之一了,但许多人为了留在大城市,为了更容易找工作,依然会在纠结中、人云亦云中选择不喜欢的专业、做不喜欢的工作。这也是现实所逼,没有办法。

  记:那您招研究生主要是看兴趣程度吗?

  魏:我面试学生,“热情”排在评判标准的第一位。试想,能考入北大的学生,智商已经有保证,思维能力、学术能力、应用能力,肯定没太大问题。我的研究生,需要热爱这个专业。好多人不知道自己爱什么。在国外遇到的一部分中国留学生也是如此。为了拿到出国奖学金、读名校、留在国外找个好工作,学的是不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学经济、学会计、学计算机,许多中国留学生都是这样的想法。

  大学四年很快,早点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每年临近毕业,总有一批孩子很迷茫,有些学生找我聊的时候很纠结,自己究竟换个专业?继续读书?还是找工作?我的建议,首先还是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我们改变不了现实,只能希望每个人在奋斗、追求的过程中,不要遗忘自我。

  应试教育不可避免,但至少家长可以多问问孩子:你喜欢做什么

  记:不光是学生自己囿于现实,周围所有人也遵循实用的逻辑。所以学生想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反而显得特立独行。

  魏:节目中的每一位选手都有自己的成长故事,每一个都值得大家捉摸。有观众觉得讲故事太煽情。其实故事的挖掘对我们的启发更大。我不希望大家仅仅停留于看看天才、听听评价的阶段。那些选手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能否从中学到什么,解读这些故事,而不光欣赏这些能力,以此思考自己,或许更有价值。

  比如玩填字游戏的选手,从小没有自信。把一个聪明的孩子搞得没自信,教育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数蛋的那位选手,从小就是天才,但因时代的缘故,当兵成为他当时唯一的出路,现在他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那么试问,当新一代的孩子没有时代的压力后,能否找到自己的才能在哪里?能否做回自己,还是依然完全听父母?

  记:您的教育经历也是如此吗?

  魏:我们家三代贫农。我父亲和伯伯因为时代的关系,都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其实他们非常聪明。我伯伯仅仅靠躲在教室窗外听墙角,完成了基本教育,还写得一手好字。我父亲的教育理念一直非常开明。记得我初中毕业时,他还特地问我,读不读高中?当时我成绩很好,照理来说读高中顺理成章,但父亲没有想当然,出于对我的尊重,还是会问一句我的态度。我一直对他们对我从小就给予的尊重心怀感激。

  应试教育不可避免,但至少家长可以多问问孩子:你喜欢做什么。有意引导一下。千万不能以自己的逻辑代替孩子的想法。

  记:您对3岁的女儿是怎么教育的?

  魏:我不想提太多家人的事。简单来说,她对我而言,是一个新鲜事物。智力有很多方面,人不可能每方面都很强,所以现阶段,我一直在观察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和长处。如果现在的教育体系,只能逼迫孩子拼命补短板,那么作为家长,至少可以多鼓励、多发展孩子的长处。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