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扬州隋炀帝墓将建设遗址公园(图)

2014年04月10日 15:00 来源:金陵晚报 参与互动(0)

隋炀帝墓考古现场。

  昨天,隋炀帝墓顺利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扬州市文物部门表示,这是当代扬州文物考古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这是继唐城遗址、宋大城西门遗址于上世纪末入选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后,20年来第三个入选十大发现的扬州地方重大考古成果。

  隋炀帝墓高票入选

  “心情非常激动!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对隋炀帝墓考古价值的认可!”昨天下午,考古十大新发现名单新鲜出炉后,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开心地说。“共有数百项考古发现参选此次评选,最终入围终评的共有25项,此次入选‘十大’的扬州隋炀帝墓是江苏省唯一上榜的考古新发现,终评共有21位评委,隋炀帝墓高票当选!”

  束家平介绍,跟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参选的考古新发现好项目非常集中,参评质量非常高,这在以往是较为罕见的,而隋炀帝墓能从中脱颖而出,有其特别之处,一是这位开凿了大运河的传奇帝王在中国史上影响深远,隋炀帝墓的发现具有特殊意义;二是整个考古工作科学、严谨,考古团队业务精湛。

  墓葬出土拨开千古疑云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充满争议的皇帝,由于死因特殊,加上墓葬多次迁移,千余年间,其最终葬所置于何地,无任何文字指明具体地理方位,历代学者考证均无实物证明结论。

  去年4月初,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外界公布隋炀帝墓重大发现后,立即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但争议和质疑也随之而来。

  去年11月16日,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发布论证结果:“曹庄两座砖室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由此彻底拨开千古疑云,平息争论。

  今年规划建设遗址公园

  束家平认为,隋炀帝陵墓的发掘丰富了扬州城遗址的内涵,有利于促进扬州城国家大遗址的保护利用,对于大运河申遗和保护利用也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目前,隋炀帝墓墓葬本体以及周边地块的考古、发掘、整理工作仍在继续,与此同时,扬州市文物部门已就如何保护、展示、建设隋炀帝墓与国内顶级专业机构进行了接触。

  据扬州市文物局副局长徐国兵介绍,扬州已对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的扬州城遗址保护方案进行修编,隋炀帝墓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在今年的文化博览城建设目标任务中,隋炀帝墓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展示方案编制已被纳入重点工程。

  扬州市文物局局长冬冰说,隋炀帝墓入选“十大”为扬州进一步依托历史文化这一战略性资源进行特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隋炀帝墓入选“十大”当之无愧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

  隋炀帝墓入选“十大”当之无愧

  昨天下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院士接受采访时称,隋炀帝墓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当之无愧,同时,评比结果对国内专家学者再次聚焦隋炀帝、客观评价其历史功过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王巍说,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标准兼顾科学性(学术价值)、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新发现程度三个方面。

  去年,随着隋炀帝墓在扬州市区一处施工工地意外出现,考古人员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墓葬出土过程中,无论是文物数量与等级,研究价值、历史信息、新发现程度均符合“十大发现”的评选标准。

  王巍表示,墓志的出土是认定墓主身份的核心证据,而隋炀帝与萧后的最终葬所之地确认,解开了千古疑云,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同时,古代最高级别的蹀躞金玉带、隋唐唯一青铜编钟编磬实物凸显墓葬的艺术价值与新发现程度。

  对于社会各界此前给予高关注的陕西西安唐上官昭容(上官婉儿)墓未能入选,王巍解释说,一是因其与隋炀帝墓葬相比破坏严重、物品不多,另一方面,其包含的历史信息远不及其他考古成果。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园新发现落选原因,也与新发现程度不够有关。 姜静

  扬州两项考古曾问鼎“十大”

  扬州是一座通史式城市,在中国城市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以及扬州市的考古工作者曾对扬州城址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因受人力、财力限制,真正取得考古成果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此后的十多年里,扬州城南门遗址、隋唐时期西北城墙脚、唐罗城西门遗址等陆续出土。

  1993年,扬州唐城遗址荣获“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5年11月,在西门街(今四望亭路)进行拓宽改造时发现宋大城西门遗址,这一成果使得隋唐宋代扬州城遗址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荣誉奖”。姜静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