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莫言:随着文化交流增多 中西方偏见和误解会减少

2014年04月10日 16: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资料图:3月9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莫言委员走出会场向记者挥手致意。中新社发 骆云飞 摄  

  中新网北京4月10日电(上官云) 10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青年驻校作家桑顿入校仪式”在北京举行,美国青年作家桑顿受邀成为北师大驻校作家。对此,诺奖得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感慨的表示,现在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大家相互之间的认识愈加深刻、准确。而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西方各种偏见和误解会逐渐减少。

  据悉,该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举办。

  认可青年作家桑顿创作价值:具有独特视角和感受

  4月的北京春意盎然。莫言表示,刚才走在学校中看到花都开了。他也籍此来欢迎“老朋友”桑顿:“去年我就曾和他举行对谈,当时感触很深。现在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年轻人之间的交往增多。”  

  作为国内文学界的大师,莫言对创作的独到见解一直为公众称道,他也对桑顿的作品做出点评。在他眼中,这位年轻作家目前的文学成就特点尚不明显,“他的作品有一些独特的视角和感受,笔下的很多生活描写或许是中国青年作家无法写出,因为他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

  的确,对桑顿来说,在中国经历的一切都并不熟悉。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交际方法乃至内心深处的想法,都是外国短期旅游者无法体悟的。莫言也希望桑顿在驻校期间能对北京、中国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在今后的创作中也不要丢掉独特性,并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写我们写不出来的东西。”

  莫言同时认可桑顿创作的价值。在他看来,这需要桑顿在写作前要有强烈的感受,经过亲身体验、认真观察,不仅看到中国的风景,也要在与中国人交往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性格与美国人的不同,“要试图去了解中国人的内心并呈现在笔端,这非常可贵。”

  最后莫言不忘幽默一下,“桑顿是个聪明好学的青年,之前他还不能用汉语流畅的说话,但不久后已经能借助讲稿以中文演讲,相信这段时间他的中文能有更大的提高,接下来希望听到他用汉语发言。”说罢与桑顿相视而笑。

  感慨各国文化交流深入:一些误解和偏见将逐渐减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入,文化也不例外。莫言对此也极为感慨。他笑称,当年他们像桑顿这个年纪,很多人都还在农村干活,“那时只知道世界上有一个美国,但是非常遥远。”

  莫言回忆道:“有这样一个传说,农村挖井不要挖的很深,否则会出现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头,说把我们家挖透了。”莫言笑称,这也代表中国农民朴素的天文地理观,认为我们在地球的上边,美国就在我们下边,后来才知道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此前莫言曾到访意大利西西里岛,在那里他看到了一幅壁画,描绘了画家想象中的中国:一棵很大的树上蹲着十来个人,留着长辫子,有尖尖的嘴巴,外形很像鸟。莫言被深深触动了,这或许意味着,在当时意大利画家的心目中,中国人的形象并不是很美好。

  “我在小说中也提到过,之前中国人曾认为外国人没有膝盖,穿着很瘦的裤子,腿很长,像电线杆。所以认为只要把外国士兵推到他们就无法站起来,后来才知道他们活动能力一点都不差。”莫言认为,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类似的各种偏见和误解会逐渐减少。

  莫言还向记者们透露,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年轻外国作家被请到国际写作中心来。在莫言看来,此举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文学范畴,而是更广泛的文化交流,“假如他们在此期间能写出有影响的作品,影响众人乃至自己的同胞,这是长久地、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建设。”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