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印度:国民爱读书看报 “低头族”不常见

2014年04月12日 10:45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尽管印度的手机用户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崭露头角,但虔诚的印度人仍然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传统,在街头时常可以见到翻阅报纸的老者,而不是沉迷于手机阅读与娱乐的“低头族”。

  街头常见读报人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印度国民的阅读时间居世界首位,每周的阅读时长达10小时42分。看来,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喜欢阅读的印度人似乎成了一个特例。

  “印度人的确很爱阅读,而且不限于文化阶层,一些穷人、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在阅读。”李毅刚曾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担任摄影记者,在两年半的生活中,他记录了三届新德里图书博览会,也见识到博览会上熙熙攘攘的人群。

  由于有着近200年的英属殖民地历史,受读报传统深厚的英国人影响,印度人也形成了边喝茶边看报的习惯,在街头经常能看到专心读报的老者。

  关于印度报纸的特点,李毅刚认为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种类多,二是价格便宜。“印度基本上一个地方一种语言,官方语言就有英语、印地语好几种,因此报纸的语言种类很多。另外,几个卢比一份的报纸售价很便宜,仅相当于人民币几毛钱。”

  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喜爱阅读,那么,农村人的阅读情况又如何呢?

  根据2014年1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印度是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占全球文盲人口总数的37%。如此高的文盲率让一些印度人很难看懂书报,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尤甚。

  印度对文盲的定义是“不能拼写和认读自己的名字”。2013年寒假,志愿者陈梦雨来到印度农村,目的是说服当地农民和他们的孩子接受教育。“了解印度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不能一概而论的国家:生活在城市的印度人跟我们一样,通过网络、报刊等获取信息,但他们只占印度人口的一小部分;而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印度人,看报纸听广播都是奢侈的——在大多数人吃不饱的情况下,如果说非要获取信息,那就是口口相传了,这些人占据了印度人口的绝大多数。”陈梦雨深有感触地说。

  媒体使用分化明显

  浙江传媒学院教师曹月娟曾研究过印度的新媒体产业,出版了《印度新媒体产业》一书。“虽然印度新媒体产业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但受到文化教育普及水平的限制,在线阅读人群数量增长缓慢,这也是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及新闻业数字化转型在印度发展受限的重要原因。”

  据曹月娟讲,在印度,中产阶级是家用电脑的主要购买者;而在农村,拥有个人电脑的家庭寥寥无几。她的说法得到了李毅刚的印证。“印度两极分化严重,60%的国民为穷人,这些人仍依靠传统媒体获得信息,只有受过教育的人以及中产以上的阶层才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

  当然,除了买不起电脑,还有其他原因在限制着印度人上网阅读。

  超过50%的印度人都是手机用户,而且印度民众享受着最低的语音通信税收。不过据曹月娟讲,由于手机上网费用太高,限制了不少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阅读或娱乐。

  李毅刚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此前在新德里有个同事,月入十几万卢比,在印度已属于高收入。虽然他在单位有电脑用,却没有给家人购买电脑——他觉得没这个需要,绝对不是买不起。”

  几个月前,李毅刚从新德里回到北京,常年在印度生活的他对于国内公交、地铁上随处可见的“低头族”起初有点不适应。“在印度街头很少有人这样,走在马路上太不安全了。”

  “虽然移动互联网在印度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后续发展潜力不可否认。”在《印度新媒体产业》一书中,曹月娟如此预测印度新媒体产业的未来。(光明网记者 邱晓琴)

【编辑:蒲希茜】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