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业内人士谈造书理念:生产书要像生产牙膏一样

2014年04月23日 14:15 来源:山西晚报 参与互动(0)

  今天,又是一个世界读书日。读书,本是我们生活中最自然的一件事。清晨起床后,酒足饭饱时,都可以随手拿起一本书,尽情阅读。但是,近几年来,中国人读不读书?中国人用什么方式读书?却成了很多报纸、电视、网站热议的话题。如果客观一点看待这个问题,你也许会发现,身边读书的人并不少,只不过形式和曾经不太一样。但也有人认为,形式变了,读书就不再是读书,而只是像浏览网页一样吸收资讯,失去了思考和吸收的空间。

  其实,变化的不仅仅是读书的方式,无论是出版社也好,还是售书机构也好,它们的运转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许,读书的变化,首先从出版机构开始。

  1 让图书自己在货架上销售自己

  走进书店,如果观察够细心,就能够发现,现在书籍的封面设计,和过去有了很大的差别。曾经的封面,追求创意,格调一般倾向于淡雅。但是现在的书籍封面,颜色一个比一个鲜艳,封面上的书名字号一个比一个大。这里面,其实是有很多讲究的。上海读客公司的营销总监邢晓英说了说最新锐的造书理念。

  读客公司是目前风头最劲的出版公司,被业界誉为“单品王”。这个绰号包含的意思是,读客所有出版过的书,平均销量没有少于20万册的,是中国图书行业平均销量的33倍。它曾出版过《藏地密码》《侯卫东官场笔记》《卑鄙的圣人:曹操》《黑道风云20年》等超级畅销书,捧出了小桥老树、孔二狗、廖信忠等作家。但是在采访中得知,这个销量巨大的公司,包括编辑、校对、发行、营销人员以及各地的信息员等等在内,所有员工只有100人左右。在这个公司中,新理念是最强大的劳动力。

  “我们读客公司的造书理念是,像制造牙膏一样造书。”邢晓英说,当初读客提出像造牙膏一样造书,还招来一片骂声和不屑。其实读客要表达的意思是图书的社会属性和牙膏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快速消费品。这和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图书的定位是不大一样的,大多数人认为,图书应该“高大上”,而现在很多出版公司则更现实地将它作为快速消费品,认为这样会使更多的人看书。

  让我们来看一看读者买书的心理流程,他会先拿起图书,看书名、封面,然后翻看图书内文,再看定价购买。所以书名是第一步,很重要,书名就好像人名一样。邢晓英举例说:“某女叫艳丽却长得奇丑,男人自然不会娶回家;某女叫东施却长得如花似玉,男人也不会娶回家,为什么?东施东施地叫,太丢脸了。所以取书名很关键,要找到受众读者的诉求点,就像汤圆寄生在元宵节,月饼寄生在中秋节一样。读客出品的《藏地密码》就是建立在藏族文化的基础上,据统计中国对西藏感兴趣的人达到三亿多。《藏地密码》的文案是‘了解西藏的百科全书’‘了解西藏,必读藏地密码’。三个亿的人要了解,那么你拿起《藏地密码》吧。”

  另外,读客公司对于图书外观包装的理念也让人耳目一新。“读客的理念是让包装自己会说话,自己能在货架上销售自己,让自己说出的话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睛。比如说,封面的颜色要对读者形成最大的冲击力,在读者的记忆中形成最大的印象,就像我们在说麦当劳的时候想起的是一片耀眼的黄色。其次才是封面的图案,封面的颜色和图案一定要最简约、最快捷、最明了地解释图书的内容。理解的成本越低,速度越快,才越能让人拿起图书去翻看内容。很多书做失败的原因就是,它都无法吸引你走过去翻看,内容再好又有什么用?”

  如此出版的图书经过这样一番包装之后,图书的销量一定会比过去大,但是很多人感觉这不像是在读书,而是在消费某样商品。也许,这也是很多人感觉读书少了的原因吧。

  ○读者有话说

  林木:书成为消费品,像牙膏牙刷卫生纸一样?这也太毁我对书的美好感觉了吧!

  二郎神:这个理念蛮好,一堆高大上却没人看的书,远不如俗一些却有人看的书有价值。

  张立明: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需要赚钱的,想要形成产业,就要有形成产业的技巧来支撑。

  2 包装还在创作前

  当书的封面能够吸引读者翻开它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得靠内容来留住读者了。在传统的出版行业中,出版社对作者往往是“放养”形式的,但是现在的出版社,从创作一开始,甚至是还没有开始创作时,就会对作者进行干预和指导,保证这本书写出来有人看。因为出版社或者出版公司,会有专人对市场进行调研,所以很清楚地知道现在的读者喜欢看什么书。还是拿读客公司来举例,读客公司每出一本书,市场调研的时间大概是半年,发现不合适就调整,一直调整到适合大众口味为止。

  读客公司的董事长华楠讲了这样一件事:“读客公司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名叫《发财日记》,这本书原来是一个小伙子在网上发的帖,记录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作者在书里面记录了自己从人生低谷再爬起来的经历,所以他对这本书的感情非常深,他一定坚持要用原名‘绝地反击’发表。但如果叫‘绝地反击’,这本书肯定是没有卖点的。后来经过一番商量,作者妥协了,决定用《发财日记》这个名字。无法否定的是,这本书一下子就火了,我们公司的同事刚在QQ挂上签名‘《发财日记》马上出版’,电视剧公司就有购买意向,想买下来拍电视。所以说,书稿本身就是一个原材料,就看你怎样拿捏。在读客,工作人员花在选稿上的时间,不到工作内容的10%,90%的时间是对书稿进行再开发,让它成为一个商品。”

  这个理念似乎在如今的出版界非常深入,中信出版社的一位编辑也告诉记者:“有了好作者,还必须得有好的包装,甚至包装要赶在创作之前。我们首先会根据作者擅长的题材,给作者一个定位。然后围绕这个定位和作者以及作品展开宣传,微博、微信、报纸、杂志,各种形式都要用,等于是在量身打造一个作家。”

  而我们本土的北岳文艺出版社,采用的基本上也是这样一种营销方式。北岳文艺出版社的编辑谢放说:“我们出版社的营销也在改变,比如说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网站、开启了官方微博,通过这些全新的信息平台,来宣传新书和推广品牌。现在出版的图书都会进行分类营销,由专人负责某个图书板块的营销,涉及该板块图书的选题调研、营销策划、数据分析、信息沟通等各个环节,最终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图书的销售增长。这么做的效果很明显,我们出版社的图书发行量连年在增长。一方面给出版社带来利润,还有一方面,我想应该是看书的人更多了。”

  ○读者有话说

  李梅:但是这么做的话,我们还能看到充满个性的书籍吗?怎么感觉作者都是流水线上下来的。

  张晓瑞:出版社只是根据读者的需要,给了我们最合时宜的信息,这种方式挺好。

  刘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一些高端的读者来说,他们可能想看到更有思想更特别的书,对我等草民来说,看一本自己需要的书更重要。

  3 广告,不能仅仅贴在书店 图书,不能只出现在纸上

  但凡做广告的商品,就会把这份广告挂得到处都是。比如可口可乐,电视里有,广播里有,公共汽车上有,马路上有,吃饭的小餐馆里也有。但是书籍广告却是很奇怪地存在,我们一般只会在书店和报刊亭里看到它们,其他地方,基本是绝迹的。为什么呢?难道书不是商品吗?

  而在读客公司的经营理念里,书籍广告是不可以这样做的。邢晓英说:“读客主张把产品、包装、渠道、终端全面媒体化。要从图书上市的第一天就要让读者知道你,在吃饭的时候、在睡觉的时候、在乘坐电梯的时候,以无孔不入的营销渗透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出版的《藏地密码》你可以在报纸的连载上看见它,你可以在体育用品专卖店里的海报上看见它,在高速路的户外广告上看见它,在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上看见它,在各大网络论坛看见它……消费者不是因为对产品非常了解和认同而购买,而是因为某一方面被打动而愿意尝试。普通人买一支牙膏是尝试的冲动,富人买一部名车也是尝试的冲动。所以广告不要试图说清、说服,而是直奔“说动”,鼓动读者尝试,这才是最有用的。”

  除了将图书广告彻底“消费品”化,图书也并不仅仅是出现在纸上。北岳文艺出版社的编辑谢放也说:“在出版界曾经有这样一个观点:电子书正在毁灭出版界。确实,电子书比实体书便宜,获取途径快捷,随身携带几十本、几百本都不是问题,这些优点都是实体书所不具备的。人们希望用更少的钱买到书,这直接导致了图书的降价,压缩了图书的利润空间。但是事实证明,电子图书的出现,不仅没有挤垮出版界,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帮助了出版社有效定位目标读者,有效确定目标定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可以用电子书测试定价和目标读者,甚至可以每周调整一次电子书价格,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十年前,这对于出版社来说还是不可想象的——在书的封底上印好定价,然后将它们送到书店,出版社的工作就结束了。但是现在,如果一直坚持这么做,我想会失去很多读者。将各个领域都占领,是现代出版机构需要做好的事。”

  ○读者有话说

  崔明丽:其实只要脑子转个弯,把书当商品经营,看书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刘喜平:其实我以前就想过,电影电视的广告那么多,书的广告怎么就那么少呢?现在来啦!

  科尔:这么说来,关注书的人确实没有少,只是各个环节都在变化中。本报记者 康少琼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