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应让阅读成为每个人的内心需求

2014年04月23日 14:36 来源:河北日报 参与互动(0)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1日公布了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上年上升2.9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0.1%,较上年上升9.8个百分点;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上年增长0.38本。同时,52.8%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和比较多的不足10%。(据《光明日报》4月22日报道)

  每到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关于读书的话题总会引发关注。而近几年,“不读书”更成了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尽管略有增长,但每年不足5本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与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的确还有不小差距。《2013年中国图书零售报告》也显示,尽管网络书店销量仍在增长,但势头已经减慢,整体图书市场的蛋糕正在变小。前不久,新华社记者走进一些大学校园,却发现印象中“与书为伴”的大学生,很少再捧起一本好书,用手机逛淘宝、看球赛直播、刷微博、聊天成了很多人每天的必修功课。有大学生自我调侃:可以一日少餐,可以四年没有女朋友,可以没有图书馆,但是不能没有手机。

  阅读危机,这个曾经多少有点危言耸听的词语,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来到我们身边。当然,也有人认为:我只是不读纸质的“书”而已,用手机等电子终端浏览电子书,方便快捷,不也是在“读书”?用电脑上网阅读可能更扁平化,但我们的阅读空间、涉猎范围不是更广阔了吗?

  不可否认,这样的说法自有其道理。当前,媒介形态日益丰富,从时空上极大拓展了个人视野,人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所谓“书”当然并非只是纸质一种,而是可以用多种手段、形式承载和表现。但当人们拿起手机、打开电脑时,有多少人会选择大部头去凝神潜思,而不是一目十行、匆匆浏览?有多少人会专心致志,而不是被新的链接、新的弹窗所吸引?在这种阅读模式下,信息海量却难免碎片化呈现,阅读快捷却难免蜻蜓点水,感受丰富却难免彼此雷同。如果习惯了这种阅读方式,人们如何在皇皇巨著中沉潜,在知识海洋中遨游?又如何去领略书香墨韵带给我们的气象万千?

  书籍是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习近平主席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表示,读书已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这就启发我们,拯救阅读危机,固然需要像有识之士提出的那样,为阅读立法、为阅读设节、设立“劝读形象大使”,等等,强化公众对阅读的认可,在全社会营造更好的阅读氛围。但更重要的是拯救心灵的危机、认识的危机——每个人都应牢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深意,品味“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髓,让阅读成为内心的需求,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周丹平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