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碎片化时代”完全能够深阅读

2014年04月23日 17:25 来源:山西日报 参与互动(0)

  从电脑诞生那天起、从互联网诞生那天起,全球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都纷纷谈论这一新技术对人类社会带来的 “颠覆性”变化。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专家们谈论的一切都在我们身边上演。据全球有关机构统计,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量达到17.5亿,而我国智能手机用户将超5亿。据工信部统计数据,2014年1月底,中国移动通信用户达12.35亿,其中8.38亿(67.80%)为移动互联网接入用户。

  这些数字转换为生活现象就是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有人在使用手机,那么在使用手机的人群中,人们大多在做什么呢?几年前,人们使用手机是打电话和发信息,而现在人们可能是在看微博、微信,可能是在订餐、订机票,也可能是在读小说或看“政见”这样专业的微信杂志,智能手机把我们带进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现在每天接受和处理的信息比以往要高出许多倍,因此,专家把这个时代命名为“碎片化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每天接受和处理的信息量极大,也因此我们是否被海量信息绑架了?我们还有阅读的时间吗?我们还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吗?

  “碎片化时代”的特点是发展迅猛、变化飞快。以微信为例,只用了一年时间,微信从0发展到上亿用户。当人们开始习惯于在手机上“读报”,欧美传统的纸媒纷纷关张,比如《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这在全球都是赫赫有名的报纸、杂志,但都不再出纸质版了。随着人们对在手机上获取信息习惯以后,很快人们就开始不满轻薄、娱乐的信息,转而对深度的、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报道感兴趣。《纽约时报》历来以长篇幅的报道出名,现在他们推出的需要付费的“NYTNow”手机报,发展态势良好。

  仅仅以贴标签的态度来看待“碎片化时代”,感觉它都是简单的、浅薄化的信息,那样的概念是片面的。在国内,我们以微信的发展可以很明显看到,微信最早是有很多搞笑的、娱乐化的东西受人欢迎,然而,很快就出现了像“罗辑思维”这样的公众号,表面看它每天谈论的都是生活化或娱乐化的问题,但其实,它的每篇文章、每个观点背后都有非常专业或学术的理论做支撑。微信的公众号,其实就类似传统的杂志,现在出现的 “政见”“政经观察”里面都是很严肃或带有学术性的文章。还有像“法边社”“现代大学周刊”就完全是探讨法律和大学教育非常专业的内容。如果经常阅读这些,我们就等同于阅读传统的专业杂志,而在纸质时代,像法律或大学教育这类杂志,不从事这个行业的就可能不会去购买。

  文学领域在微信上发展也很快,严肃文学杂志《收获》可以在微信上看了,如果愿意订阅也完全可以,唯一区别就是这是在手机上看,而非捧着杂志。“果仁”小说是微信上较早出现的严肃文学的公众号,而且一开始就实行的付费订阅方式,你可以把它看作是手机上的文学“杂志”,和纸质的不同也就是阅读习惯。

  4月18日,一早,打开手机大家都会知道,《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逝世了。《百年孤独》在上世纪80年代对中国影响非常大,假如你当时未曾买过这本书,那你现在可以在网上搜索下载,在手机上重温这本巨著。

  这是个最近的例子,在“碎片化时代”是完全能够深阅读的,它对我们的提醒在于:我们要警惕被海量信息绑架,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给自己留出阅读的时间,给自己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无论是纸质还是手机,我们读什么内容才是最关键的,对于琐碎的、浅显的、海量的信息,我们要阅读,也要警惕,拿着手机也请读读文学或读读诗吧。吴炯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