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四合院任其破败等于自断血脉

2014年05月14日 11:32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对于北京城而言,四合院显然不仅是一种老去的建筑形态,更是城市不容磨灭的历史印痕。城市是有生命的,它的历史早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传统建筑正是其最不可分离的血肉。

  “天价并破败着”的四合院

  从乾隆时期的4万个到如今仅存的3000多个,北京的四合院正走向消亡的边缘。为保护四合院,北京首次摸底工作完成,近千个有价值的院落将收录进《北京四合院志》。

  一边是近千座四合院沦为破败不堪的大杂院,另一边却是作为稀缺资源的四合院受到买家的追捧,价格连年上涨,最贵的四合院早已过亿。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个客户从买四合院到内部装修,前后花了2个亿”。同样是四合院,命运竟如此悬殊,恐怕不仅令人唏嘘,更让人无法看懂。

  按理来说,既然是稀缺的资源,当然应当充分体现其价值,而识货的显然不应仅仅是私人投资者。那么,四合院何以稀缺并破败着,一边受着天价追捧,一边却沦落为大杂院?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不可否认,四合院的打理,当然不是没有成本的,作为老建筑的修缮,要想真正保留建筑的传统结构与韵味,又不破坏筋骨,也绝非个人所能承担。尤其是当四合院中仍然有居住者,并且多数属于低收入群体时,四合院疏于修缮,逐渐破败,似乎也在所难免。

  应当承认,城市发展的确有其不可逆转的趋势,建筑的新陈代谢,似乎也只能顺应这一潮流。对于四合院而言,作为传统的居住形态,假如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 或许也需知天命。至于四合院受到富豪的追捧,自然只是个例。而上亿的装修,究竟是给四合院以新生,还是可能存在开发式破坏,也的确需要审慎和警惕。不仅如此,四合院走向私人化、豪宅化,是否意味着对传统四合院生态的改变,是否意味着将公众排斥在外,也非杞人忧天。

  其实,在不破坏传统建筑结构的前提下,无论是私人收藏还是引入酒店等商业模式,都是延续四合院新生的可选之路, 但不能成为主流,也绝非保护四合院生态的普适路径。面对更多破败成大杂院的四合院,也不该寄望于一味的商业化来兜底和救赎。

  对于北京城而言,四合院显然不仅是一种老去的建筑形态,更是城市不容磨灭的历史印痕。城市是有生命的,它的历史早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传统建筑正是其最不可分离的血肉。假如一座城市任由传统建筑破败衰落,成为废墟,与其说是顺其自然,毋宁说是自断血脉。事实上,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从来是缺乏生气,也注定将是缺乏后劲的。城市既然是人居之地,就不仅要考虑人的生存栖居,更要考虑人的文化栖居,而传统建筑正是现代城市人心理与文化栖居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以时下红火的民国热为例,之所以南京、武汉、西安等城市成为旅游热点,正在于这些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留存下了许多老建筑群,甚至还对这些略显苍老、年久失修的建筑给予了保护。如今,这样的反哺让城市得到了回报,历史建筑不仅为这些城市增添了靓丽风景,更增厚了城市的人文底蕴,涵养了市民的人文情怀。

  面对四合院破败成大杂院,恐怕不应只靠私人投资者有发现价值的眼光,如何保护传承四合院这一中国独有的建筑形态,更应落实城市管理者的责任与义务。 武 洁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