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分集导演谈"舌尖2"引发社会争议:非常意外(图)

2014年05月14日 13:10 来源:大连日报 参与互动(0)

   5月4日,“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优秀掌门人”傅国忠正在制作润饼皮。

  吃“润饼菜”是福建泉州自古就有的习俗。关于润饼菜的来源,据民间传说是“唐宋时期,因大批中原人迁徙南下,春饼随之传入闽南一带,成为润饼菜的前身”。

  润饼皮是圆形的,象征一家团团圆圆,深受泉州人的喜爱。曾荣获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优秀掌门人的傅国忠介绍,“好的润饼皮要求口感很筋道,并且要薄得可以透光且不能破”。

  新华社发(张九强 摄)

  ▲5月10日,在福建省泉州市崇福路的忠记盐烧番鸭店,一名师傅将做熟的鸭子装盘。

  盐烧番鸭是将特制调料、姜片与鸭子放置于砂锅中,不放水,在炭火上焖熟。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崇福路的忠记盐烧番鸭创办于20多年前,该店制作的鸭肉以鲜嫩闻名,吸引了一批批食客。

  新华社记者沈伯韩 摄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自播出以来备受关注。但与此同时,这部曾风靡全国的品牌佳作,也因内容淡化美食、侧重人物故事令一些观众感到失望。

  最新一集《家常》因讲述了一段母女背井离乡学琴的故事,被网友吐槽为“严重跑题”。该集导演邓洁表示,观众反响令她感到意外,对主人公生活造成的影响感到不安,但她并不认为作品跑题。

  “美食节目” 变成“故事会”遭吐槽

  《舌尖2》4月18日在央视一套、纪录频道和爱奇艺、PPS双平台亮相,将持续至6月,开创了国内原创纪录片周播模式。该片分为《时节》《脚步》《心传》《家常》《秘境》《相逢》《三餐》共7集,将通过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展现中国人在美食上的奇思妙想。

  不久前播出的第4集《家常》中,讲述了陪着女儿在上海学琴的河南妈妈,会做西瓜酱的山东姥姥等几个普通人的故事,其选题侧重引发争议。有网友认为:“关注学琴五年不和家人团聚的小女孩、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这些不完整的家庭,难道就是节目所倡导的国人亲情观?”

  一些守候在电视机前的“舌尖迷”们也纷纷抱怨,片中的人物命运故事太抢镜,河南妈妈做的上海红烧肉配料“不正宗”等。原本以为是一档可以解馋的美食节目,却变成了讲述人情冷暖的“故事会”,明显跑题了。

  导演回应: 就是讲述寻常人家的情怀

  《家常》分集导演邓洁说,这次引发社会争议令她非常意外。“我们统计过,在47分钟的正片中,和美食相关的镜头累积起来有35分钟,美食还是主体。”她说,这是节目组用一年多的时间,深入天南海北不同的家庭精心选择的,希望透过寻常人家的餐桌表达中国人特有方式——用食物所承载的“血缘情”。

  她说,《家常》以“家常菜”为主题,由于人物身份和美食的关联比较弱,因此必须要多花一些篇幅交代人物关系。在这集中,还是介绍了山西玉米窝头、四川泡菜、山东西瓜酱、广东陈皮红豆粥、猪脚姜“月子餐”等诸多菜品,表达家常菜的主题,并没有跑题。

  对于一些网友提到的“主人公女孩”是为演艺公司打广告,她表示很气愤:“开拍前不认识对方,我没公司更不负责商演。观众对于片子的疑问可以探讨、商榷,但不能捏造事实。”她说,这两天,自己的身份证号和电话都被公布在网上,主人公母女的家庭住址也被网友挖出来嘲讽,这很过分。邓洁说,“她们是普通的工薪族,我是普通的电视工作者,节目给她们带来麻烦,我特别愧疚和无力。”

  此前,《舌尖》系列总导演陈晓卿表示,与《舌尖1》集中呈现各地美食不同,《舌尖2》加重了人文要素,希望倡导一种美食的味道与故乡情感融为一体的情怀。邓洁认为,这种情怀也是《家常》这集力图讲述的,即便家庭成员不住在一起,依旧可以靠美食维系亲情。

  “跑题”与否可供探讨 创新思路应鼓励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认为,《舌尖2》没有延续《舌尖1》的风格,而是出现较大的变化。在内容表达上,从单纯的美食延展到对人的关注,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在我国纪录片整体沉寂多年的背景之下,由此引发的社会争议,对于探讨行业发展具有样本意义。

  他认为,《舌尖2》的导演可以迎合观众的需求,按照原有的思路拍一个续集。但他不满足于制作一档美食节目,而是力图把美食和不同的主题杂糅在一起,以见微知著的方式展现当代人的生存与情感,展现对中华文化深层次的理解。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不是创作态度的问题。

  何苏六认为,一部作品“跑题”与否可供大家探讨,在表达上也可以更加精进。但不可否认,《舌尖》这个品牌在内容、播放、营销等多个层面都在尝试创新。尤其是在营销方面,不仅与新媒体联姻、取得了海外的营销业绩,还在建设后续产业链,探索让纪录片盈利的路径。也许正是因为太多“尝试”都承载在一部作品上,有些方面难免留有遗憾,希望公众能更宽容地对待。(新华社北京5月13日专电)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