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内地音乐节比拼“国际牌” 同质化竞争折射隐忧

2014年05月17日 21: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西安5月17日电 (记者 张一辰)五月,是一个空气中弥漫着音符的季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西安和成都等内地城市的音乐节纷纷来袭,国际知名乐队、“文艺范儿”观众、大舞台、帐篷与草地等元素成为音乐节的“标配”,其内容同质化尴尬也日益凸显。

  17日,2014西安草莓音乐节“开唱”,以来自澳洲的音乐精灵Lenka、台湾流行歌手张震岳、“音乐鬼才”卢广仲等领衔的近40组海内外艺人和乐队参演。

  10余年前,音乐节对内地民众而言可用“小众”来形容,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作为西方舶来品的户外音乐节,现在中国已形成一定规模。通过此平台,乐迷得以与许多国际知名乐队零距离接触,此外,许多本土“地下”乐队也因此走向“地上”。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至2010年内地音乐节数量仅30至50个,但2012年至2013年,内地音乐节数量已轻松“破百”,且仍在急速增加。迷笛音乐节、张北音乐节、长江音乐节、热波音乐节、草莓音乐节、西湖音乐节等方兴未艾。

  业内人士指出,内地音乐节数量一路飙升,但在众多音乐节频繁上演的情况下,凸显出音乐质量与原创性的不足,令音乐节内容同质化尴尬难以避免。

  记者观察发现,近年来,雷蒙斯乐队、九寸钉乐队、山羊皮乐队、法国电音乐队Justice、澳洲女歌星Lenka等“国际面孔”相继在内地举行的音乐节中亮相,邀请国际大牌音乐人“压阵”已成为主办方聚集人气的高招。

  迷笛音乐节负责人张帆表示,虽然内地音乐消费市场当前整体趋于良性,但音乐节不能仅靠增加经济投资来发展,对明星大牌过度包装于主办方及音乐节均不适合。品牌效应与往届口碑或是观众选择音乐节消费的主因。

  草莓音乐节创始人沈黎晖认为,目前内地各色音乐节名目繁多,但远未达到饱和,音乐节的存在就是使乐迷感受现场音乐,因而可以接受某种意义上的同质化。如果细分音乐节市场,则需根据某个城市的特色来定位。

  “音乐节需要一定的平衡,请‘大牌’有利也有弊,很多观众仅为看‘大牌’而来,明年也许就不来了,此举只是吸引艺人的粉丝,而非音乐节的观众。”沈黎晖说。(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