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川阿坝理县80后释比:传承羌族文化密码

2014年05月22日 21: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阿坝5月22日电 题:四川阿坝理县一位传承羌族文化密码的80后释比

  作者 张琳 易坦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羌族的释比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和热爱我们的文化”。这是理县80后羌文化传承人王小刚的心愿。

  王小刚是释比最年轻的传人,虽然只有25岁,却接触释比20年,他身怀绝技,为传承羌文化付出了全部心力,又有几多舍弃。

  王小刚出生在理县蒲溪乡休溪村,第一次接触释比是在他5岁的时候,村子里隔壁一户人家请来了释比,老人头戴猴皮帽,身穿释比服饰,手拿羊皮鼓和释比盘铃,口中念念有词,边唱边跳,不知在做什么。年幼的王小刚吓得跑回了家。

  第二天要睡觉的时候,他又听到了熟悉的旋律,他趴在窗台上静静的听着,突然觉得老人敲打羊皮鼓和唱经的旋律如此的动听。之后一听说有人来村子念经,他就带上弟弟悄悄坐在旁边听。“你这么喜欢,我以后收你作徒弟吧”,老释比周闰清保不经意的一句话让王小刚动了真格。从此,“小徒弟”不顾家里人的打骂,逃学也要跟着师傅去唱经。在跟着师傅唱经的过程中,师傅随身携带的释比道具也挑起了他浓厚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耳濡目染,王小刚学会了捏祭祀用的动物馍馍、四不像、羚牛等图案,还会唱小段的释比上、中、下坛经(上指神,中指人,下指鬼)。

  8岁的时候王小刚第一次收到了去村民余建平家唱经的邀请,这也让他成为了村子里的“小名人”。“我以为只有六、七十岁的老人才会唱,没想到他一个小娃娃,居然唱得这么好”,余建平觉得很惊讶。从那以后,村里的人只要有需要都会请王小刚去唱经。

  然而,王小刚深知,要想成为真正的释比,绝非只会唱经那么简单,必须要掌握释比绝技。2009年,王小刚学的第一个释比绝技就是舔铧头(即用舌头去舔烧得通红的铁铧头),看着通红的铁铧头,滚滚热浪扑面而来,王小刚紧张得手心直冒汗,但对释比的热爱抵挡不住他的执着,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学会了舔铧头,王小刚信心倍增,慢慢的掌握了喷油火,化骨吞签,定鸡术等释比绝技,真正成为了一名年轻的羌族释比。

  此后几年,王小刚奔波于成都、茂县等地,更远赴陕西凤县传扬羌族文化。但他一直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在2012年的理县“花儿纳吉赛歌节”里,他所表演的羌族原生态歌舞引起了县长的注意,一番沟通之后,王小刚回到家乡传承和弘扬羌文化的信念更加坚定了,他最终放弃了优厚的待遇,于2013年4月回到了理县,找到了他最为痴迷的人生定位。

  “怎么干才能干得漂亮?”这句话成了王小刚经常困扰的问题。

  刚回理县就时逢要编排大型羌族原生态歌舞《古羌神韵》,由王小刚担任导演。时间紧、任务重,王小刚煞费苦心,为了保证节目的原始和古朴,他带着弟弟到蒲溪和桃坪挨家挨户的去挑演员;为了节约更多的经费,他鼓励演员们自已制作服装和道具;为了让节目更具有和谐性和观赏性,他从每天早上八点就开始排练,一练就是4个小时,一遍一遍不压其烦的喊节拍,不管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他都坚持到最后,这一练就是15天,嗓子哑了,皮肤黑了,人也瘦了,回到单位领导和同事第一眼差点没认出王小刚。最终,50分钟的节目在王小刚的努力下一气呵成,并在桃坪乡举行了首演,演员们以饱满的热情、恢宏的气势、原生态的表演震撼全场。(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