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70后隐居8年收文物 开设古建博物馆(图)

2014年05月26日 13:31 来源:天府早报 参与互动(0)

记者吴忧摄影华小峰

  李晓春的宅院并不好找,从高速公路下来拐进温江万春镇,再由大路拐上乡间小道——还好,在狭窄的乡间小道,小车刚好能够通行。“我一个平方都没买,租了一个房子,一个院子,就在这里住了8年。”70后,40岁的李晓春过着隐居一般的生活,在后院兴建的几栋老房子,是他毕生的心血,“别看只是几个古建筑,这些都是我从各地收回来的宝贝,通过复原,将展现明清两代的古建文化——传统文化,就在这些建筑当中传承。”

  他的收藏

  屋里堆满了古物宝贝

  在约定的时间,李晓春站在院门外迎接记者。只见其衣着仍旧朴素,甚至邋遢。李晓春说,自己当过导游,做过生意,有一些积蓄,但是为了这个古建筑博物馆,自己贴上了老本。“在工作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收藏,特别喜欢牌匾、家具还有跟建筑有关的古物。”李晓春一边说,一边将记者领进大门,到一个两层砖房小楼内部。堂屋堆满了李晓春的宝贝,“这个屏风是民国时期的,儿女给老的做70大寿,请大师刻上去的。”李晓春说,“这就是孝道文化,所以说传统文化就在这里,就在这些细节里头。”在堂屋的一边,还堆放着许多牌匾,“以前搬新家、住新房,流行的都是送牌匾,不管是‘一路顺风’还是‘马到成功’,都是给主人家的一种祝福。”李晓春说,“哪像现在的,一个红包就了事,钱有了,但是感情淡了。”

  他的执著

  曾为一扇门跑上千公里

  两层小楼的每个房间,都摆放着一张老床。床身有半个人高,床下还放有脚凳。“每个床都是不一样的,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看上面支架的雕刻造型,一般都有吉祥八宝,这个将军床上就是万马奔腾,那个文化人的床就是简单朴素的梅兰竹菊。”李晓春介绍了自己的看家宝贝,又介绍起它们的来历,“不好找,不好找。”李晓春说,“几十年了,就找来这些,不要看现在堆不下了,后面博物馆修好,还要继续补充。”

  李晓春介绍,从古建筑本身到屋里的摆件和家具,自己都是从四川各地收罗过来的,曾经为一扇将军府的大门跑了上千公里,也曾为了一个小摆件在别人家“赖”了半个月。

  至于价格,李晓春说都是秘密,“在我看来,都是无价之宝。”

  他的理念

  不是新建老建筑,是复原老建筑

  后院,3栋木结构的老楼已经搭架完成,剩下的3栋则开始打地基。在院子中央,堆放着李晓春从各处收回来的木头,每一根都有编号,“这个是广元一个祠堂的,这个是阆中一个地主家的……”对于每根木头的来历,李晓春都烂熟于心,“每一根木头都是从老建筑来的,我们不是新建一些老建筑,是完全复原一些建筑,就靠这些老木头。”

  李晓春说,这些建筑用木头虽然大多是普通的柏木,但是历经数百年仍旧是上好木材,“清洗了,取下以前的钉子,如果有破损,再简单修复一下,完全可以再用个几百年。”

  在李晓春看来,房檐上的雕刻、房梁上的绘画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三国文化到孝道文化、佛教文化,在这些古建筑当中都能找到。“今年年底就能建成,占地6亩左右,不大也不小。”李晓春说,“希望人们来看看古代的建筑,来感受传统文化。”

  六旬木匠

  修博物馆不要图纸

  工地上,65岁的木工罗师傅,自称是家乡最后一批手工木匠。现场不见图纸,罗师傅只在木头上点点画画,再用工具一番车、刨、敲之后,两根木材就能完全对准,成为房梁或柱头。“都在这里。”罗师傅指着自己的头说,之所以不要图纸,是因为自己已经把图纸记在脑袋里。靠着这样的功夫,罗师傅年轻时曾参加峨眉山金顶的建设。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