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5400年前石家庄人已开始养蚕(图)

2014年05月28日 15:50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0)

  ■陶质蚕蛹

  ■南杨庄新石器时代房屋复原图。

  ■泥制红陶钵

  ■石磨盘及磨棒

  丝绸、瓷器,几千年来,这两样物品跟“中国”两字息息相关。连“CHINA”这个单词,也随着瓷器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渐渐成了“中国”与“瓷器”的双关语。那么,你知道中国养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最早的原始瓷又出现在哪里?不知道,那么,请跟我来,走进咱石家庄长安区南村镇南杨庄村(原属正定,2000年划归长安区)仰韶文化遗址,它会给你答案!

  卧龙冈:土丘下藏有大秘密

  时间回到1954年冬天,11月22日,下乡工作的正定县文化馆职工李志超路过南杨庄。在村子西北,他看到了一处高大的土丘,这片高约6-7米的土丘被当地村民称为“卧龙冈”。出于职业的敏感,李志超走上“卧龙冈”转了转,很快发现土层表面有不少古陶片。于是,他拾取了一些,准备回去好好研究研究。回到单位, 李志超将此事向上级作了汇报。河北省文化局先后派董增凯、孟昭林以及正定县文化科科长张志纯等人调查取样。因当时取回的古陶片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此事即被搁置起来。

  1976年,在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南杨庄“卧龙冈”再度引起文物部门的关注。因受自然侵蚀和农民取土影响,“卧龙冈”遗址已经消失了三分之一,仅剩2万平方米左右。到1977年冬组织试掘时,残存遗址仅剩4千多平方米,保护性发掘已经迫在眉睫。

  为此,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组成了以唐云明为领队的南杨庄发掘小组,分别于1980年7月11日至11月23日、1981年4月21日至10月29日进行了分阶段发掘。

  陶蚕蛹:5400年前就已开始养蚕

  其实,在全面发掘展开之前,到底能从“卧龙冈”发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专家们心里都没有底。但是,随着挖掘的展开,惊喜连连。5座陶窑出土、100余件精美的陶钵、陶罐、陶鼎等出土……到底还会有什么样的奇迹出现呢?一天下午,参与考古挖掘的吴杏全在地层中发现一件黄灰色的陶质小器物。吴杏全一开始并没有太在意,因为那件小器物太小了,长度仅有2厘米,宽和高仅有0.8厘米。一点点清理出来,吴杏全惊呆了:“特别像真蚕蛹,因为我们搞考古的,对有些器物的重要性是很敏感的。”

  中国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国,是世界上采桑养蚕织绸历史最早的国家。但是中国养蚕始自何时何地?没人能说清楚!只有一个模糊的传说,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如果这个真是蚕蛹模型,将比黄帝时代还要早。

  作为考古人士,吴杏全立刻意识到:“如果这个不起眼的小器物真的是陶蚕蛹,中国的养蚕历史将大大提前!”

  事不宜迟,赶紧送检。于是,这件神似蚕蛹的小陶器物被送到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进行鉴定,昆虫学专家郭郛经过严格鉴定,肯定了吴杏全的推测,确定其为仿照家蚕蚕蛹烧制而成的陶质蚕蛹模型,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人类饲养家蚕最早的文物明证!但是,还不够,还需要给它进行明确断代,只有这样才有更强的说服力。于是,这件宝贝被小心翼翼地送到了北京大学研究所,经过碳14测定,明确这个陶质蚕蛹的烧制年代为距今5400±70年!远早于反映夏末生产情况的《夏小正》中所说的:“三月……摄桑……妾子始蚕”,亦早于黄帝时代。

  此外,南杨庄出土的其他文物也为当时的家庭养蚕提供了重要证据:陶纺轮,石制,中间打孔,可用来纺线;骨针,通体磨光,上粗下细,两端磨尖,顶端穿孔,可用来织布;骨匕,一端穿孔,磨成柳叶形、通体扁平,“既能理丝,又可打纬”,也是织布工具;另外还有骨锥、两端器等,大多磨制精细,均为加工工具,多用于纺织等。

  疑问解决,两件陶质蚕蛹模型(后又发掘出一件),为考古学界解决了大问题。我国可资考证的养蚕、缫丝、纺织技术至晚亦应在距今5400±70年,地点为南杨庄附近。如有再早,只能寄希望于再发现了。

  釉陶片:把中国瓷器史提前1000多年

  时间转眼到了1981年,南杨庄遗址出土的三片釉陶片又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关注。按理说,这里仅窑址就发掘出了5处,别说出土一些残破的釉陶片,就是整器出土,专家们也司空见惯了,这三片釉陶片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这三片釉陶片因实在太小,已无法判定原器型,呈酱褐色,胎质细腻,同其他出土陶片相比,胎壁薄,烧结温度高,其硬度也大,敲击时居然有金属之声。直觉告诉人们,这三片釉陶片不是“泛泛之物”,于是,送交北京建材科学研究院进行观察和测定。测定结果令大家兴奋不已:“三块陶片原料系沉积性粘土或页岩,胎体稍厚,器表平滑致密……表面施有一层白云石或滑石,赤铁矿同粘土配制成的原始形态的釉……烧成温度相当高,有的已达到瓷器水平,与同时期出土文物性能上比较有一定先进性。”

  这样,就确定了这三块釉陶片为仰韶文化时期的原始瓷片。据《中国陶瓷史》一书记载,我国商周时期的青瓷,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形成的条件,应该属于瓷器的范畴,是陶器向瓷器的过渡阶段的产物,为原始瓷器。而南杨庄这三片烧制于5400±70年以前的釉陶片的出现,使我国瓷器的起源又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南杨庄:石家庄先民的乐园

  在南杨庄遗址的挖掘中,共发现新石器时代房屋4座、窑址3座、连排灶8处、瓮棺葬7座以及其他墓葬100余座。更令考古专家们感到惊喜的是,在这里不仅出土了粟,还发现了石磨盘、磨棒等成套系的粮食加工工具。

  让我们通过大量出土文物,粗略还原一下先民们的生活场景:大约在5400年前,石家庄一带气候温暖而湿润,适宜谷物和桑树的生长,大量先民在这里定居。虽然还处于新石器时代,但他们已经学会了盖房,烧窑,甚至还学会了用瓮棺来埋葬死去的族人。在吃的方面,他们开始以谷物为主要食物,甚或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粟类作物。为了保暖,他们还学会了养蚕,用陶纺轮纺线,用骨针织布。他们制作的陶器越来越精致,表面有釉,烧成温度高,有的已达瓷器水平。

  或许,李志超1954年冬天在“卧龙冈”发现陶片时并没想到,这一天对于考古界的意义如此重大;考古专家们开始挖掘时也不会想到,两项中国之最即将从这里出土。这里出土的三片陶瓷残片,把中国瓷器出现的历史提前了一千余年;从这里出土的两枚陶质蚕蛹模型,把中国育蚕丝织手工业锁定在5400±70年以前!本地文史学者栗永先生曾高度评价此次考古发现:“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以其珍贵的文物树立起石家庄历史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文/本报记者 牛珍涛 图/本报记者 郄磊 翻拍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