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舌尖上的宿舍》走红 被评“得《舌尖2》精髓”

2014年05月28日 16:40 来源:每日新报 参与互动(0)

  《舌尖上的宿舍·泡面篇》大概是最得《舌尖2》精髓的一部戏仿之作。带口音的旁白,纯屌丝化的叙事,落差巨大的食材,包括那个放在三脚架上旋转的泡面桶、手持台灯光源、男群众演员脸上的青春痘,这一切都有一种知其山寨而故意山寨的自信。随着网上的热转,这几个主创的大学生成了名人,“北京海淀,太平洋吹来暖湿的季风,学霸正在疯长,又到了大学生们最忙碌的季节——考试季”,“由早餐带来的大量碳水化合物,可以维持繁重的复习后身体所必需的蔗糖”,这几句台词的热度完全盖过了原版高大上的台词,给人的笑神经一种突如其来的、绵密而又繁复的刺激。

  在此之前,网络上流传的舌尖体造句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每一个参与造句的人都对这些关键词烂熟于胸:“激烈碰撞”、“3000里之外”、“咸鲜”、“xx的馈赠”、“味觉记忆”等等。网友表示,舌尖体“拥有让再平常琐碎的食物都瞬间变得高大上的奇异功效”。还有人总结出了舌尖体要诀:“高大上文艺腔的词语、绕上几个弯有话就是不好好说的表达方式、文化底蕴的升华、最好还要有淡淡的乡愁……”掌握了这样的诀窍,差不多每一个有着基本造句素养的人就都能随手来上那么几句,而且丝毫不露破绽了。

  戏仿是网友惯用的表达方式,舌尖体的走红引发了又一轮有关戏仿的讨论。但是为什么一部作品好端端的就会被人们戏仿?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大众戏仿?为什么戏仿起来的“笑果”如此强烈?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几个解读:第一,“舌尖”太火了,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具备了被模仿的基础;第二,“舌尖”的气质从接地气的第一季到逐渐装腔作势的第二季,有了足够的反差来形成笑点;第三,“舌尖”的套路已经被网友从文学层面、视觉层面解码了,也就是说,被人看透了。

  被人看透的可能性之一就是审美上没有了新鲜感。我可能不知道你下一句会说什么,但是你说出来的话我肯定听着耳熟。我可能不知道你下一个镜头要拍什么,但是我知道你肯定有一个镜头是大家端着菜冲着镜头傻笑。创作上的那点套路已经完全被受众掌握,并且活学活用,推陈出新。作为编导,这时候似乎应该担心,如果这么被戏仿下去,恐怕大家对原作会失去继续观看的欲望。文/张磊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