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洋水师曾多次购舰 被讽为“买办海军”(图)

2014年06月05日 10:52 来源:大连日报 参与互动(0)

  旗舰“定远”号巡洋舰,吨位7335吨。

  “扬威”号,吨位1350吨,1880年购进。

  “济远”号,吨位2300吨,1885年购进。

  “靖远”号,吨位2300吨,1886年购进。

  “致远”号,吨位2300吨,1886年购进。

  “经远”号,吨位2900吨,1887年购进。

  “来远”号,吨位2900吨,1887年购进。

  甲午战争前停泊在旅顺口的北洋舰队船只。

  说到甲午战争,首当其冲的就是北洋海军。1888年,当北洋水师正式改叫北洋海军,停泊在旅顺口的北洋军舰,大大小小已经达到25艘之多。尽管有人讥讽说,这不过是一支买办海军,但有一点却毋庸置疑,北洋海军自此告别了国产的木壳船或钢壳船。

  中国历史上,

  海军第一次成为独立兵种

  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海军这个叫法,一直到明朝,都在叫水军。也许因为,与水有牵连的战事,大都发生在内河或内湖,中国人便习惯了这么叫。有意思的是,后来的战事或战争虽然越来越多地在海上展开,中国人还是不肯说海战,仍叫它水战。

  清朝入关以后,不再叫水军,而叫水师。只是这支水师在海上的威力,比明朝水军的半根指头都不如。也许因为在清军的编制里,水师只是一个辅助性兵种,归各地的军政首脑管辖,很难有什么威力。

  1860年以后,因为两次鸦片战争都发生在海上,清政府开始编练海军和筹建海防。1875年6月,由两江总督沈葆桢、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上奏,并经总理衙门批准,每年拿出400万两银子,分别发放给南洋和北洋。至1884年,中国终于有了三支水师:一是北洋水师,有军舰15艘;二是南洋水师,有军舰17艘;三是福建水师,有军舰11艘。然而,虽有三支水师,却各归节制,互不统辖,以至于关键时刻,拉不出举国之师,形不成举国之威。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1885年10月13日成为一个重要的节点:清政府宣布成立海军衙门。自这一天开始,在中国的历史上,海军便成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就是说,在此之前,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没为水军或水师设过正式而体面的编制,现在总算把历史遗留的这个空白终结了。

  也许想证明一下创建大清海军的决心,慈禧太后让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出马,担当清政府第一任海军总理大臣,让乾隆的重孙庆亲王和北洋大臣李鸿章担当会同办理大臣,简称会办。总理和会办,就是现在的正职和副职的关系。在这三位海军高官中,只有李鸿章出身汉籍。然而,醇亲王虽为总理,李鸿章虽为会办,海军的实权却牢牢地操纵在李氏手中。

  购舰造船,

  遇到了三次意想不到的打击

  公元1888年,也是一个需要牢牢记住的时刻:继海军衙门成立之后,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就是说,中国不但有了海军衙门,还有了海军将勇。与此同时,《北洋海军章程》也正式颁布。章程声明,北洋海军以长方形黄色龙旗为军旗,取消原来为军舰和商船制定的三角形龙旗;在以后所有的正式文件中,不再用北洋水师字样,只叫北洋海军;北洋海军的大本营设在威海,并在威海和旅顺口各设一个海军公所,各设一个北洋海军提督署;提督衔为正一品,由李鸿章提名丁汝昌担当。

  关于购舰造船,清政府至少遇到了三次意想不到的打击。

  1856年,道光的儿子咸丰不知被什么触动了神经,在他登基6年之后,突然想起阿玛当年未竟的事业,把买洋船购洋炮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可是,君臣还没讨论出个眉目,第二次鸦片战争就爆发了。

  1861年,被英法军舰吓得战战兢兢的清政府,只好接受了英国人赫德的建议,速购洋船洋炮。只是此令刚宣布一个半月,咸丰皇帝就病殁于热河,买船购炮计划也随之流产。

  1874年,日本海军开着新式军舰大举进攻台湾,举国上下无不为之震惊,购舰强军已刻不容缓。然而,就在此时,19岁的同治皇帝突然驾崩……

  这就是中国近代海军的购舰史,多灾多难,一波三折。

  清朝历史上,

  三次声势浩大的接舰行动

  购舰行动的第一张订单,签署于1875年。李鸿章拿到清政府拨的第一笔购舰款之后,就以45万两白银的不菲价格,在英国购回四艘炮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此后不久,又购两艘,名曰镇中和镇边。这支由六镇组成的小舰队,不只是北洋水师第一支舰队,也是中国第一支由欧洲买来的舰队。

  然而,它们毕竟是炮艇,形体太小,且为钢壳,真正打起海战,只可抵挡一时。当李鸿章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就把目光盯在了铁甲舰上。随之,在清朝历史上,就有了三次声势浩大的接舰行动。

  第一次是1881年8月3日,地点在英国的阿姆斯特朗船厂。当英方厂商告知,中国定制的超勇和扬威两艘巡洋舰已经造好,李鸿章立即派当时还是北洋水师炮船督操的丁汝昌与总教习葛雷森、管驾林泰曾、邓世昌等赶赴英伦。那一天,超勇和扬威在纽卡斯尔港正式下水,200名北洋水师官兵与数十名英国官员、制造商及其女眷,在港内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年轻的北洋水师官兵,甚至还没忘了中国的习俗,在舰上放了数响喜庆的礼炮。

  十几天后,林泰曾驾驶着超勇,邓世昌驾驶着扬威,两舰一起从纽卡斯尔港出发,取道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在海上航行了近两个月,最后抵达香港。彼时,旅顺口军港刚刚开工,北洋舰队只能在这里借泊。

  第二次是1884年7月3日。此前,李鸿章已在德国先后订购了定远、镇远、济远三舰。与扬威和超勇相比,它们是真正的铁甲舰。当天,出使德国大臣许景澄也来到基尔港,祭天之后,登舰为之饯行。三舰穿洋过海行驶了三个多月,最终抵达大沽港。

  定远和镇远,都属于世界最先进的新式战舰。坐镇天津的李鸿章忍不住兴奋之情,像上次接回扬威和超勇一样,不但亲自登舰验看,还乘舰巡阅北洋沿海,最后一站是旅顺口。李鸿章在发给醇亲王的电文中说,在去旅顺口视察东西海岸炮台的途中,虽波涛汹涌,军舰仍十分平稳。

  收到电文,慈禧和光绪也大悦不已,马上拨出更多的银两,诏令北洋大臣买更多的战舰。于是,心花怒放的李鸿章,又在德国订造了经远和来远两艘装甲巡洋舰,在英国订购了致远和靖远两艘英式铁甲舰。据说,李鸿章此举,把德国首相俾斯麦都给震惊了,不吝言词地表扬了给德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伏尔铿船厂。

  1887年初,当邓世昌等400多名北洋官兵远赴英、德两国,接收新买的4艘远字号军舰,同样有声有色的第三次接舰行动,却成了最后一次。

  漫漫归途中,这支舰队还在海上进行了编队训练和单舰训练。听说舰队已在香港靠泊,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亲率七艘北洋战舰,去厦门港外的洋面上列队迎接。他们并不知道,这样的情形以后再也不会有了。

  当然,北洋水师也算真正地拥有了一支强大的舰队。1888年,当北洋水师正式改叫北洋海军,停泊在旅顺口的北洋军舰,大大小小已经达到25艘之多。尽管有人讥讽说,这不过是一支买办海军,有一点却不容置疑,北洋海军自此告别了国产的木壳船或钢壳船。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