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演出市场的虚假繁荣与文化无关

2014年06月17日 16:25 来源:燕赵都市报 参与互动(0)

  节俭令颁布两年来,演出市场两极分化严重。那些高度市场化的公司,因为从来靠无可靠,市场份额不降反升。当年那些靠政府买单和大型企业或团体包场,演出邀约多得接都接不过来的公司,开始在愁怎样保持演出量,怎样保证员工的工资。这其中,不乏多个“中”字头演出团体及大型交响乐团。他们身后,一批小演出公司轰然倒闭,老板们琢磨怎样转行。(6月16日《京华时报》)

  白酒行业也罢,演出市场也罢,在节俭令触发的“蝴蝶效应”之下,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市场洗牌,那些平日里靠“吃官饭”生存的企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流。对公众而言,“高大上”的官办演出,自己本来就没有多少“眼份”,这样的演出停办了,还可以省下一笔财政资金,我们当然是乐见的。

  演出市场的虚假繁荣,与文化无关。毋庸讳言,在以往由官方主办的各类演出中,演出单位往往兴师动众、大操大办,为追求“高大上”而无所不用其极,其奢侈浪费程度令人吃惊。很多演出形式大于内容,看似披着华丽的外衣登堂入室,实则内容乏味、缺乏创新,不少歌舞晚会都是找个名人,加个伴舞,找几个老歌改改完事;一些演出团体崇尚大场面大投入大制作,热衷于在奢靡的舞台道具上做文章,灯光也好、舞台设计也罢,谁“烧钱”越多越被认同,忽视了艺术本体带给观众的感官享受。

  让权力之手过度掌控演出市场的牌局,显然没有赢家。部分官员依照自己的审美逻辑,只会激发公众的反感,这不过是其自娱自乐罢了。当所有文化符号被吸附和异化,就会造成“重外在而轻内核”,民族文化的振兴或许将变得遥遥无期。

  事实上,“节俭令”在倒逼部分演艺企业另谋生路的同时,对一些早已市场化、完全靠实力支撑的文艺团体却是好事。比如著名的文艺团体“开心麻花”,2012年收入4500万,去年一个亿多,已经进入全国话剧界两强,仅次于国家话剧院。而北京民营剧场繁星戏剧村过去一年有近800场演出,票房收入中80%来自观众自主购票。由此可见,用市场之手“洗牌”,才会有真正的赢家。

  诚如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公司总经理江凌所言:当下,演艺行业从业者理应直面市场的不同温度,在市场的锤炼与煎熬中,创造出最具中国符号的强势文化产品。我们期待,“节俭令”不但能够叫停奢华晚会,杜绝大操大办,制止公款追星,更能激发演艺市场的真正繁荣,让更多的艺术形式符合大众审美,让更多“民族的”变成“世界的”,真正彰显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任小康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