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粤剧"催泪弹"郑培英曾拜师红线女 发展红腔流派

2014年06月17日 19:59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继罗家宝(“虾哥”)、陈笑风(“大哥风”)两位粤剧唱腔创派老倌后,本期“羊城留声机”请来了一位梨园巾帼——郑培英。

  文/记者 何裕华 实习生 胡文琦

  图/记者 郑迅

  年近八秩的郑培英,少时在戏迷父母的熏陶下爱上粤剧。1957年,20岁出头的她进入广州市粤剧团,后又被调到广东粤剧院一团,在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的指导下专习红腔,并与马师曾、罗品超、楚岫云、文觉非、吕玉郎、少昆仑、罗家宝等著名粤剧老倌同台演出,吸取各家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擅演悲剧而有粤剧“催泪弹”之称。

  退休多年,郑培英仍在授徒、著书。如今,她表示,要停下来享受一下人生了,只是,粤剧唱腔流派的断层与行当弱化等业内隐忧,始终成为这位认真的艺术家难以放下的痛。

  声音好听

  还要唱出真情感

  6月的一天,郑培英在位于广州天河区的家中接受了羊城晚报专访。

  在她眼里,现在无论是专业粤剧演员还是业余的粤剧“发烧友”,都很努力追求在唱功上如何发声用气,然而,却忽视了对角色演绎的追求。“昨天,有个粤剧发烧友来看望我,他说他很喜欢我的《南唐残梦》。因为这首曲的音乐节奏很好听,诠释出当时李煜和小周后那种国破家亡的情绪,哀怨缠绵。”郑培英说,“但我跟她说,这不只是唱得好听,最重要的是要唱出人物的感情。别人听你唱戏,不一定要看到你的人,但要做到听你的声音就知道你在唱什么角色,这是唱腔的最高境界。没有感情,声音再好听也是过眼云烟,听过就算了,印象不深的。”

  最近一次在广东粤剧学校举办的粤剧研讨会上,郑培英介绍了自己唱腔塑造的心得与体会。“比如说,秦香莲,是青衣角色,袁崇焕的夫人也是青衣角色,但她们的年龄身份不同唱法就不同。秦香莲是个农村妇女,她追求家庭幸福,也敢于控诉不幸,那句‘手抱琵琶,悲从中起’该如何演绎?我是把旋律改变了,‘中起’用力拉高拉长,我觉得这样更符合秦香莲的性格,因为她不装大家闺秀,不忌讳什么。唱戏是角色演绎,不能千人一面,唱腔可以依照演员的理解改变。”她说。

  郑培英认为,如今粤剧与其当年表演的最大区别,在于唱腔的定调与否,“我们以前唱曲是没有谱的,很多都需要演员创作,现在唱来唱去主要是万霭端、卜灿荣的唱腔……现在也有很多新人,可以写一些粤剧旋律,写得好不好可以大家探讨。”

  拜师女姐

  红腔流派再发展

  当然,按照自己的角色理解改变唱腔,并非胡乱创腔,因为,一切流派的形成都源于承继,以优秀、成熟的唱腔为根基。郑培英,就是从专习红腔开始步向自己的艺术高峰。

  “红腔是我最中意的唱腔,红老师的名曲《昭君出塞》、《打神》、《一代天骄》、《荔枝颂》等唱段我张口能唱,但要深得红腔精髓与神韵,就不是学习几首曲子这么简单。我入红门,是在我进入广东粤剧院后,红线女一对一、手把手地教我,包括发声、用气、嘴型、身段、表演,以及如何以情带声等等。”郑培英说。

  在红线女的指导下,郑培英的唱腔和表演进步神速。“那时候,跟她同台的都是当时的大佬倌,像1965年版的《山乡风云》,主演有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文觉非等等,而资历最浅的就是饰演春花的郑培英,可见,她在老倌们眼中的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新星之材。”资深粤剧专线记者、郑培英的老朋友彭寿辉说。

  不过,郑培英很清楚,光是模仿红线女成功并不等于艺术成功,她还得摸索自己的路子。“1978年重排经典折子戏《断桥会》,我演白素贞,在唱腔方面,我以红腔为主,加上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而有所创造。戏中有段‘长句滚花’,我原用普通唱法,但著名音乐家高升则建议我结合自己声线将这段曲唱得跌宕一些。我觉得他讲得有道理:只要不卖弄声线、不故作花巧,根据剧情和人物加一点新元素,也未尝不可。从《断桥会》这出戏开始,我尝试按照不同的人物来设计不同的唱腔。”郑培英说。

  担心当下

  粤剧行当在弱化

  退休后的郑培英,做了几件事。2011年做了一套个人艺术专辑,2013年著作出版书籍《梨园未了情》,此外,还参与编写唱腔集、粤剧大全等等。除了用文字、映像把自己的舞台经验凝固下来传赠后人,郑培英还不断带徒弟,至今她已有16名徒弟。

  提及当下的粤剧发展,郑培英表示,“我现在也看‘岭南戏曲频道’《粤剧有我哋》,介绍了很多还不出名的优秀粤剧演员,这让我们看到一些希望,但说到底,他们离真正成功还有一段不短的路程。现在演的人,功底不错,但很致命的一点是唱功没有风格,大家都唱同一个腔,一个调,我很担心以后粤剧风格的流失。”

  “我还担心的一点,是行当的弱化。以前戏曲有十大行当,后来改革了成了‘六柱制’,就是文武生,小生,武生,正印花旦,第二花旦,丑生。但是现在很多戏就只剩下生、旦,其他行当都没有了,比如说丑生,以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但现在丑生在戏里是可有可无了。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要培养丑生,就必须有专门丑生演的戏,如《拉郎配》《选女婿》,如此,这个行当才能发展。现在每个人都争着做生、旦,所以,粤剧的发展怎能不越来越窄呢。”郑培英说。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