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出现首家相声“连锁店” 近百演员加盟(图)

2014年07月01日 09:59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宽和茶园的掌柜李宽,有着自己对京派相声的思考。本报记者 方非摄

  6月28日,紧邻北京的河北沧州,宽和茶园的沧州分部正式揭牌。即使对于京城的相声爱好者来说,宽和茶园都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这个成立仅有三个月的相声场,打着北京第一个连锁相声场品牌的旗号,已在京冀两地连开四家分号。本月,宽和茶园还将有三个相声场要开张,最远的一家生意已经做到了辽宁沈阳。京城小剧场相声市场多变幻,这样一个连锁相声场的急速扩张,却显得异常扎眼。

  “80后”掌门找市场出路

  宽和茶园的创始人兼掌门叫李宽,今年只有28岁。他打小跟着说相声的父亲李金祥一起出入相声场,浸润在曲艺圈子里。22岁时,李宽成了李金斗的入室弟子,他在师父家一住就是三年,也因此跟随李金斗参与了京城第一家小剧场相声场——周末相声俱乐部的运营和管理,学习了不少方法,积累了不少人脉。

  今年春节前后,李金斗从周末相声俱乐部退休,这件事让李宽想到了自己的未来。京城小剧场相声这么多,经营好的却不多,自己要不要接着做,还真让他犹豫了一下。可是细想想,李宽又觉着,“低票价的小剧场相声其实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作品首先得叫好又叫座,场子得开足够多,足够方便观众,这样形成规模优势,才会有自己独立的市场生存空间。”他下定决心,开连锁相声场。

  李宽算过一笔账,演员如果只在自己的班社或者在外零星单干,一个周末也就能在一个场子登台一两次。可如果是去连锁相声场演出,就意味着一个周末可以有更多登台的机会,不仅可以增加收入,也可以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老辈人是一天三开箱,现在年轻人没有这么多机会。连锁平台一定受欢迎。” 他更坚定了信心。

  近百演员来加盟助阵

  过完春节,李宽就带着四五个兄弟干了起来。3月29日,宽和茶园第一个相声场“永外曲艺会”正式开张。在当地街道的支持下,这里每周举办一场演出,走的是公益演出的路子,票价只有10元,并且承诺永不涨价。不到一个星期,设在朝阳区文化馆的宽和茶园朝阳店也开业了。和永外的场子不同,这里推行商业演出,每周五和周六晚上各演出一个多小时,提供茶水小吃,票价定为40元和50元两档。

  一个崭新的相声场,运营初期必然会遇到资金问题。剧场一般只收场租,并不对票房负责,朝阳店开张头半个月,连一张票都没卖出去。无论票房如何,只要演员上台演出,李宽自己成立的文化公司就会掏钱埋单。仅朝阳店这一个场子,一个月就得亏掉好几万元,可是李宽从未拖欠过演员的薪金。

  就在这三个月里,宽和茶园的常驻演员达到了60多人,如果算上串场演出的嘉宾,演员阵容足有近百人。李宽联络了多个相声班社,请大家帮忙捧场。来宽和茶园演出的相声演员中,有曹云金、徐德亮、何云伟等师兄,石富宽、李国盛等师爷辈的名家也都来站脚,本门的师哥方清平、付强、刘颖等人每次来演出,更是分文不取。

  同行的支持让李宽很是感动。“这证明我们的方向和定位是对的,加盟的演员越多,我们就越有规模优势,成功的希望就越大。”李宽说,接下来他打算借宽和茶园开拓曲艺演员的经纪业务,为大家创造更多演出的机会。同时,伴随着连锁店越来越多,宽和茶园也急着寻找更优秀的管理团队一起合作,以保证各个场子的运转质量。

  做京派相声传承阵地

  虽然在商业上雄心勃勃,但李宽与宽和茶园的兄弟们其实有着自己的艺术追究,那就是开掘年轻相声演员的原创能力,传承京派相声。李宽说,自己看到天津相声、西安相声都在北京市场火了起来,让他这个地道的北京孩子有点儿坐不住了。“我的师爷赵振铎就是北京相声的代表,师父带着我传承的也是京派相声,想到这些,压力特别大,甚至失眠。我希望能让宽和茶园这个品牌,成为京派相声传承的阵地。”

  宽和茶园的演出有个特点,演员们演完了自己的节目之后,都愿意在后台留一会儿,听听大家彼此的点评。“虽然大家都是科班出身,有明确的师承。但平常的演出师父不可能都来看,师兄弟们一起切磋就很重要。”一位年轻演员说,这样的氛围并不是每一个相声场都有的,也就更显珍贵。还有一位说山东快书的演员,就是在这里听了大家的建议,将作品里的山东方言比例做了调整,又增加了时尚的笑料,结果在全国各地的演出效果都更好。

  如今,宽和茶园已经团结了一批有创作能力的年轻人。李宽、陈一、张金山等人都是能演会写,李宽自己每年就能创作10个新作品,其中一半会拿到台上演出。这群年轻人相信,不断提供地道的京味儿相声原创新作,才是保证宽和茶园的连锁生意持续做下去的不二法宝。本报记者 李洋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