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王小妮《1966年》:11个故事勾勒一个年代记忆

2014年07月04日 09:11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11个故事勾勒一个年代记忆  

  读完《1966年》,第一个感觉是想感谢所有的一切,让我生在了上世纪80年代,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在说80后苦,但是相比较来说,我们也已足够幸福。

  看书的过程其实不是那么好受,想到姥爷也是在60年代下放到湖南的某个地方,一待就直到退休。而今姥爷还健在,只是脑子糊涂了,反反复复说着山东老家的事,我想虽然是糊涂了,但也知道那几年是苦的,不堪回首的吧。父亲那年只有11岁,大概也跟其他的孩子一样,不上学,到处去窜了。所有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烙印。 (张童会)  一个年份,11个故事,勾起了我对那个年代无尽的遐想。女作家的笔触向来温婉,即便残忍冷酷压抑挣扎,也可以用一个场景,一个物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来掩饰。

  书中的人物大多没有名字,只用一个特征来替代,也许因为那时的人们已经在极度的个人崇拜和表现欲中迷失了自我。逗留在书中,时间仿佛停留在那个年代,冷酷中有温情,压抑中有释放,让人觉得:只要有人在,就有情在;有情在,就有希望在。

  (虞歌越)

  每个年份都会有各种事情发生,1966年也不例外。经历过1966年的人对这个年份都有很深的记忆点。王小妮也用自己的视角,把所见所闻编纂成11个小故事,集结成这本《1966年》。文中只叙事,不评价,把一个个文中人物的遭遇和心理动态描绘得鲜活生动。

  这11个故事中的人物本没有什么关联,但却因为这样一个年份有了一些共通点。他们或茫然,或恐惧,或坦然……但无论哪种,都是那个年份特有的产物。 (付传文)

  作家王小妮以她女人特有的细腻和笔触,描写了她记忆中那个讳莫如深的1966年。11个故事活灵活现,平淡却又有些令人窒息。我与作者是同龄人,那年我10岁,这部小说令我感同身受,相信会使许多人重拾当年记忆。

  书里王小妮把1966年当做历史,描写了一群市井之徒在那个年代里方方面面的生活和经历。作为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读着这部小说犹如穿越。(王洋)

  1966年,丙午年,也是马年,在马年回头张望近半个世纪前的马年,不知会有几多的况味和感慨?诗人王小妮的小说,禀赋着作者惯常的诗意气氛,静水深流般地铺展开历史大背景下的一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年份;看它在一个11岁小女孩的眼中又有着怎样的忧伤和叹惋?

  诚如作者言之“人世间的最末梢”的11个故事,讲述了普通人面对时代的骤然变故,所经受的诸多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在十年浩劫发起之时,历史和政治的触须如何撩拨或搅乱着芸芸众生中平凡的“大多数”的生活,平静叙述下的文字自有一种穿越时光的力量。

  面对平静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故和转变,每个人有着不尽相同的应对和表现。作者认为,无论历史或现实,日常才是基础,蒙尘于时光中的故事,我们只能沉实平淡呈现,我们无力介入。对于此,我亦深有戚戚然。我同样不相信人生存在所谓的非黑即白和直截了当的绝对,我只希望身处一串偶然中的我们面对历史的复杂性,可以保有“永远无力、永远懵懂”的心态直面细微的真实,且让细沙注满缝隙。   (郑文博)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