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邹海仑谈诺奖得主戈迪默作品:超越种族偏见

2014年07月15日 16: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7月15日电(上官云) 南非约翰内斯堡当地时间7月13日晚,著名白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内丁·戈迪默去世,享年90岁,南非总统祖马发文表示哀悼。略有遗憾的是,这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女作家生前鲜至中国,很多国内读者对她知之甚少。16日下午,记者电话采访外国文学研究所相关专家、《世界文学》杂志前编委会成员邹海仑,了解这位杰出女性生平经历与文学成就。

  部分短篇小说以描写女性心理见长

  戈迪默生于1923年,小时候因为心脏衰弱险些辍学。不过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在15岁之时发表第一篇小说,就此开始文学生涯。终其一生,戈迪默共出版了13部小说、发表近200篇故事和很多散文,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1991年,戈迪默迎来创作史上的高点之一。她凭借作品《七月的人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是“她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戈迪默在此后接受采访表示:“对我而言,我是一名作家,这是我存身立命的根本。”

  邹海仑对戈迪默作品的接触则始于1987年,当时他刚刚在《世界文学》杂志工作,被制定担任戈迪默早期作品《天性使然》的责编。此外,邹海仑还翻译过戈迪默《发现》、《最后一吻》等作品,在邹海仑的印象中,戈迪默的这几篇小说以描写女性心理见长,其中《发现》虽仅四五千字,但自具独特意味。

  “这篇作品描写一个女性‘投机分子’,想骗取一个男人在海滩上捡到的钻戒。这个男人明明知道这个漂亮女人是冒领,但仍然把钻戒给了她,最后两个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邹海仑以“优美”概括这篇小说的文学。他认为,这篇文章真正要表达的是爱情出于自然本能,具有偶然性,真正具体到文章结构上则谈不上什么情节设计。

  超越种族偏见是其小说一大特点

  除了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戈迪默真正为人敬佩的是虽然出身于富裕白人家庭,但从上个世纪60年代便致力于反对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并因此被称为“南非的良心”。1962年,她帮反种族隔离斗士纳尔逊·曼德拉起草了著名的演讲词《为理想我愿献出生命》。在后来接受采访时,她曾表示:“在我的国家南非,写作意味着迎战种族主义。”

  具体到文学作品上,戈迪默很多小说都是反映南非黑人生活。邹海仑重点介绍了《天性使然》这篇作品,文章描写了一个白人女郎最终与一个黑人政治家、反种族隔离斗士结合的曲折经历,“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已故南非总统曼德拉本人的经历很相似,但并没有过多从政治角度着墨,而是从人性立场出发,表明女主角虽身为白人,与黑人相爱却是出于天性。”

  邹海仑认为,生存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戈迪默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烙印,同时还投身于人类进步事业,这些经历也会在文章中有所反应,但戈迪默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倾向南非黑人与白人中的哪一方,而是超越种族去反对双方的错误之处。

  “在南非黑人受压制时代,戈迪默旗帜鲜明支持黑人解放事业。当黑人掌权后出现一些不好的苗头,她也会不加掩饰的在作品中展示。超越种族偏见,这是戈迪默作品的特点。”邹海仑肯定的说。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