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庆十八梯现火柴大王生产基地 小楼窗户破损(图)

2014年07月20日 12:17 来源:重庆晨报 参与互动(0)

火柴大王 刘鸿生 (资料图片)

  解放西路158号的这幢三层小楼,是“火柴大王”刘鸿生的生产基地。本组图/通讯员 雷鑫 摄

小楼的窗户破损,周围长满了杂草。

  十八梯,连接着渝中半岛的上半城和下半城。与上半城的繁华喧嚣不同,下半城的生活节奏缓下来,显得静谧安逸。

  从十八梯走到下半城的路口,解放西路158号就静静地立在路边。繁茂的黄葛树伸出枝桠,让小楼若隐若现,车来车往,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它。

  这幢小楼原本在十八梯的危旧房改造范围,寻访中却发现了背后的故事,拆除被紧急叫停。

  这幢小楼到底有怎样的故事,有怎样的历史,它的主人又是谁?在征集全市第二批优秀近现代建筑的过程中,随着记者寻访的深入,这些谜团一个个解开。

  现身

  街区改造时有了重大发现

  解放西路158号,就坐落在十八梯南面凤凰台与解放西路交会处,这里是渝中区南纪门街道辖区。北面与之毗邻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国领事馆旧址。

  与颇有名气的法国领事馆旧址不同,这幢小楼显得默默无闻。历经岁月,渐渐被人们遗忘。

  小楼闹中取静,往外就是中兴路、雷家坡,是繁忙的城市干道;往内是守备街、厚慈街、凤凰台、响水桥、十八梯,这里留存着下半城的记忆。

  和时尚繁华的上半城相比,下半城显得有些破败,很多房屋都已成了危旧房,十八梯片区就是其中之一。

  2010年,十八梯片区启动街区改造,居民们都陆续迁出。而解放西路158号也在拆迁改造的范围内。

  “拆迁改造的多是破旧低矮的老旧房子,这幢建筑显得与众不同,因此被发现。”渝中区文管所所长徐晓渝说,去年开始,工作人员和专家启动了解放西路158号的背景调查,历时3个月,发现这幢貌不惊人的小楼,却经历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与民族工业、实业大亨有着密切的联系。

  拆除被紧急叫停。

  寻访

  青砖黛瓦券廊是中西合璧

  这幢三层小楼是砖木结构,青砖、黛瓦、券廊,有开埠时期建筑风貌,中西合璧。屋顶是歇山式屋顶带女儿墙,小青瓦铺面,砖柱砖墙,墙面带有砖砌线脚装饰,立面砖柱排列有致,与拱形券廊构成强烈的韵律感,整座建筑挺拔雄壮、气派大方。

  徐晓渝说,小楼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这反映了20世纪20至40年代重庆建筑的特色风貌,也有着建筑艺术价值”。

  经历几十年的风雨,小楼已显出破败。屋顶的小青瓦部分损毁,木屋架被腐蚀。拱形门窗还保留着原有的美感,但窗棂已是锈迹斑斑。

  现在人员已经全部迁出,如今空置在此。楼下的小坝子还在用作洗车场,50多岁的洗车师傅李永见在这里多年,见证了这座小楼的衰败。

  “以前里面又漂亮又气派,大厅正中就是宽阔的木楼梯,3米多宽。因为有朋友在里面,我常常进去耍。”李师傅说,后来小楼被转作办公室,内部也改造过,还增加了混凝土楼梯,“拆迁后人去楼空。在一场大雨中,屋顶垮了一大截,这么漂亮的房子,可惜了。”

  揭秘

  支撑大后方经济支持抗战

  这座小楼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在重庆市房屋权属登记中心、渝中区房管部门,存放着这幢小楼的“身份档案”。翻开这份档案,就像开启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解放西路158号并不是这个门牌,解放初期原为解放西路222号,建造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最早是中国火柴原料厂。小楼的主人,正是当时的民族企业家刘鸿生。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工业遭受空前打击,国际上大宗商品及原材料价格暴涨。中国民族企业家为免遭毁灭,历尽艰险迁往内地。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通过资源委员会投资创办涉及战略资源的各类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刘鸿生与政府合作,于1939年在重庆成立了中国火柴原料厂特种股份有限公司。

  徐晓渝说,刘鸿生创办的火柴原料生产基地,对大后方经济发展以及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近代民族资本发展史中同业合并的代表。

  延续

  曾是西南工人日报的旧址

  这幢小楼不仅是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缩影,它还是西南工人日报社的一处旧址,见证了新中国报业的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初,《西南工人日报》由邓小平、刘伯承、贺龙主持的中共中央西南局与全国总工会西南办事处支持所办,前身是《工人报》。

  1950年到1951年,西南工人日报社先后向中国火柴原料厂西南分公司、生记自立碾米厂以及部分私人手中,购得这幢小楼的产权。1954年10月1日,西南办事处撤销,遂改为《四川工人日报》。这份报纸鼓舞群众开展大西南建设,并指导广大职工工作、生活、学习等。直至1958年,报社迁至成都。

  小楼由原重庆市市中区房管公司(现渝中区房地产管理局)接管。它的最后一个“主人”,就是重庆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因十八梯历史街区要改造,公司才迁出。

  历史街区要重生,但也要有传承,沉淀一段历史。小楼未来的命运如何?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本版文/重庆晨报记者 蒋艳 实习生蒲泽熙

  人物>

  刘鸿生曾是上海商界大亨

  来渝后住在弹子石宿舍

  实业家刘鸿生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和重庆又有怎样的故事?

  刘鸿生曾在重庆有两处大的企业,一处在李家沱,是毛纺织厂,另一处就在解放西路,就是火柴原料厂。

  曾是最富有资本家之一

  刘鸿生是浙江定海(今舟山)城关人,1888年生于上海,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最早经营煤炭起家,后来发展了多个产业,有“火柴大王”、“煤炭大王”、“水泥大王”之称。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刘鸿生投资创办的企业达到60多个,跨20多个行业。1956年初,刘氏企业的企业资产达到2000多万元,成为当时中国最富有的资本家之一。

  刘鸿生是上海商界的大亨。20世纪30年代初到抗战期间,刘鸿生达到一生事业的巅峰,曾是“洋人”眼中的华人界新领袖。

  抗战爆发辗转来到重庆

  抗战爆发后,刘鸿生的企业遭受重创。刘鸿生积极支援抗战军队,并担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和抗战伤兵救护会会长,还组建上海煤业救护队。

  专家介绍,上海沦陷后,日本军部鉴于刘鸿生在上海工商界的地位和名望,曾多次胁迫他担任伪商会会长,但均遭刘鸿生拒绝。

  1938年初,刘鸿生的儿子刘公诚投身革命后,经周恩来提议,组织上给刘公诚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到上海,帮助其父亲撤离上海,将实业迁移内地。

  在刘公诚的周密安排下,1938年的一个深夜,刘鸿生乔装改扮,悄悄离开上海前往香港,后辗转到了重庆。

  当年住在南岸的弹子石

  在抗战期间,刘鸿生在后方创办了一些企业:中国毛纺织厂、中国火柴原料厂、西北洗毛厂、贵州水泥厂、兰州西北毛纺织厂等。

  据资料显示,1938年秋由刘鸿生筹备创建中国毛纺织厂渝厂,厂址设在重庆李家沱。1939年2月,刘鸿生以大中华火柴厂旗下九江裕生火柴厂内迁原料80余吨与重庆华业火柴厂合资重组火柴公司。

  《实业家刘鸿生传略》一书中,记述了他在重庆的生活。“刘鸿生在重庆过着和在上海时候完全不同的生活,住的不是豪华的洋楼,而是简陋的普通宿舍。他住在长江南岸的弹子石,每天要到北岸重庆市区办公。两岸崖峭坡陡,上下石阶约达三百级之多。他步行往来,从不坐滑竿……他经常在小食店里吃碗阳春面和一碟生煎馒头,有时只吃几块糕点,当作一顿午餐。”

  背后>

  所在地就是凤凰门 是传统的历史街区

  渝中区文管所所长徐晓渝介绍,解放西路158号所在的位置,处于重庆最旧的老城区,周边现存7处历史建筑。古时这里属于凤凰门。

  重庆有“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凤凰门就是其中的“闭门”。在清代,这里是凤凰池所在地,再往南就是凤凰门,“凤凰台”的街名也由此而来,当时的街巷布局及名称也流用至今,如守备池、凤凰台、守备街、响水桥、花街子等。

  民谣《重庆歌》里,记载了这座城门的历史:“凤凰门,川道拐,牛羊成群。”

  明清至民国,自贡、綦江、贵州的牛羊源源不断地送到川道拐,那里是重庆著名的专业屠宰场。上世纪初,牛羊肉均是从川道拐经邵家院、伍家巷,经由凤凰台送入城里,成群的牛羊,构成一景。因此有了坊间流传的“牛羊成群”。

  从凤凰门入城,穿厚慈街(也称厚池街,原名皓池街或浩池街)、十八梯等可直上较场坝,这条路是旧时沟通上下半城的一条主要干道。

  十八梯是依山石建的石梯坎,长长一坡原有两百多级,为减轻行人劳累之苦,特将长石梯分为十八层台阶以缓冲坡度,这条以十八层台阶得名的长街,俗称“十八梯”。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