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板苦撑20年开办旧书店 近几年已未盈利(图)

2014年07月22日 10:34 来源:金羊网 参与互动(0)

■浩天旧书店收藏了很多“文革”时期的老物品。

■民国时期的老照片更显书店的“旧”特色。

  话说海珠区的文津阁旧书店支撑不下去了,将在本月底结业;而越秀区文明路上的一家被书友们誉为最旧最有本土特色的浩天旧书店,仍在苦苦经营着。虽然近几年都没有盈利,但老板吴浩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说,“我要坚持下去直到退休!”记者了解到,为了在网络时代生存下去,这家以“旧”为特色的书店也推出了新的营销手段,比如微博推广、卖明信片和手绘地图、举办二手书跳蚤市场、承接本土文化沙龙等。

  一走进旧书店,仿佛瞬间穿越

  “浩天旧书店”位于文明路148号文徳六巷,于1994年开张,最初选址在白云区,2003年搬到了文明路,去年4月又从对面街搬到了现在的地址,老板吴浩说,搬家后“比原来还大了”。

  记者前天走访该书店,看见店门四周挂满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宣传画,一副褪了色的对联“文德浩天旧书店,六巷胜地新书园”是吴浩自撰的,寄托着他旧店常新的愿望,而大门正上方一块木板刻有“天道酬勤”四个字。

  50平方米的书店里整齐地摆放着两万册旧书,几十年前的连坏画、经典小说初版、历史古典书籍、民国时期的广州地图等,应有尽有。书橱里有1934年出版的《辞海》、商务印书馆1913年发行的科学小说《梦游二十一世纪》等。

  这些书有些是从收废品的工人处淘回来的,也有部分是市民自发拿过来卖的,还有不少是吴浩从天光墟杂货市场等处收购回来的。他告诉记者,虽然现在生意大不如前,但他依然保持着每周进货一次的习惯。

  走进书店,你仿佛瞬间穿越,民国时期的老照片、美女月历牌,“文革”时期标志性的物品,如毛主席头像、红袖章和胸章,绿军装、军帽、军水壶等,还有当年的的粮票、油票、公交月票,就在身边;而广州女英雄向秀丽的宣传画也挂在显眼位置上。

  如能淘到好书,生意仍可维持

  店里只有老板吴浩一人,为了节省成本,他没有雇人看店,一直是“一脚踢”,所以书友不管什么时候来,都会看到这个戴眼镜的大叔在忙碌,或者坐在靠近门口的藤椅上与顾客聊天。

  时过中午,顾客三三两两来光顾,其中有学生也有白领。一位戴眼镜的阿姨一进来就问有没有“文革”时期的内部资料,吴浩听罢带她到书架边上说:“内部资料没有,但这里有很多‘文革’时期的书,你看看有没有中意的。”客人翻看书籍时,吴浩一直在旁边为她介绍。差不多一小时后,阿姨买了两本旧书并留下了电话号码,拜托吴叔如果有她指定的书就联系她。

  “我从一开始就卖旧书。”55岁的吴浩是地道广州人,前天,他向记者谈起当年开书店的初衷,坦言只是为了谋生,“再加上自己中意睇书,尤其是旧书古书”。

  吴浩告诉记者,现在书店每月租金5000元,加上进货成本,负担颇重,五六年来一直没有盈利,“赚了一大堆书吧,这是我最大的财富。”

  记者随手拿起一本300来页厚的《伦理学》问价格,吴浩说8元,而原书是1986年出版的,只需2元。而那些比较有收藏价值的,如香港南粤出版社的《西行漫记》,进货价20元,售价60元;1958年的《上影画报》,20元进货,卖40元至50元;人民美术出版社1951年版《宣传画参考资料汇编》,60元进货,卖150元。“如果能淘到好书,还是有市场的。只是现在不好淘了,好书不外流,大家都爱收藏,我最开心的是能淘到好书。”

  吴浩说,书店里有两套堪称“镇店之宝”的清朝古书:乾隆年间的《东周列国志》和道光年间的两册《四书典腋》,都是他从天光墟淘来的。以《四书典腋》为例,吴叔花300元淘来,现在暂时是非卖品,日后要转手也一定在千元以上,而记者上网搜索,查得该书开价1500元。

  触网荐珍藏,怀旧微博吸引人

  浩天旧书店一直保持原有风格而未多加改造,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老板喜欢复古和怀旧,另一方面恐怕也是由于旧书店人气不旺的缘故。浩天旧书店的顾客不算多,但多数是“铁粉”。记者采访约1.5个小时,共有二三十名顾客光顾,其中多数是吴浩的熟人。

  此前根据同城媒体报道,海珠区的旧书店文津阁因经营不善而宣告在本月底结业,其中两个重要原因就是房租人工高昂和网络书城冲击。事实上,网上书店、电子书如今大行其道。白领何先生告诉记者,他现在逛书店一般不买书,记下书名、出版社等信息,回家网购。

  在这种形势下,吴浩也开始触网,他开了新浪微博@浩天古旧书店,分享店里一些有意思的书,像1971年的《红色娘子军》特辑、1980年的《电影画报》,还介绍诸如白云楼鲁迅故居、越井冈、观音阁等广州文化遗址,以及南越国第一代君主赵佗的墓葬座落何处的故事。

  记者发现,吴浩写的每篇文章下面都会配有一组黑白照片。他说这跟经营书店一样,就是为了突出“旧”的特色。“有不少书友看了微博介绍后,私信和我交流,然后带着好奇心来看看,有些人就直接来买旧书。”

  此外,吴浩还和他人合作,出售一些有广州特色的手绘明信片,这些明信片多是展示消失的公共汽车、骑楼、各色传统行业与老字号店铺等18世纪、19世纪的广州风貌。

  “我还是要走复古、怀旧路线,这些明信片吸引了一些年轻人光顾,店里的生意也因此稍微有一些起色。”吴浩说,以前成年顾客比较多,近几年年轻学生逐渐多了起来。一些文化志愿者团体也不时来到这里做二手书交换活动,举办本土文化沙龙,而书店刚好有一个二三十平方米的院子,大家围在一起喝茶聊天很方便。

  吴浩说,他对旧书店的经营心态经历了四个阶段。“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是为了谋生,做了一段时间后当它是种投资,当热潮散去之后逐渐当成一种收藏爱好来对待,现在呢,更多的是一种分享。” 记者 邓毅富 黄冬苑/文 杨华辉供图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