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国中情局博物馆:陈列本·拉丹私人来复枪(图)

2014年07月22日 16:19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缅怀中情局殉职特工的纪念墙

中情局博物馆展出本·拉丹用过的枪

  如果用一个词定义美国中央情报局,应该是“秘密”:秘密计划,秘密行动,秘密基地,秘密武器……虽然在谍战片中反复出现,不过这一老牌情报机构一直保持神秘形象,鲜以“真面目”示人。美国雅虎新闻网新近获得独家采访机会,探秘中情局博物馆,向公众还原故事和传说背后的真实历史。

  地下“密室”

  中情局博物馆属于私营博物馆,位于弗吉尼亚州兰利中情局总部大楼地下。雅虎新闻报道团队成员经过层层安检后进入大楼。按照规定,无论手机还是麦克风,任何具有录播功能的设备都不得使用,只能由中情局指定专人完成视频拍摄。

  博物馆方面遮挡一些房间和走廊的名称,同时告知记者,不得泄露任何中情局人员身份信息。

  馆长托尼·希利女士介绍,博物馆占地大约1300平方米,馆藏800件,另有一处占地300平方米的储物室,常年保持20摄氏度温度和43%湿度。按照希利的说法,这里存放大约1.8万件人工制品,其中不少属于机密,不对外公开。

  谍战“神器”

  在希利陪同下,团队成员一饱眼福,看到不少珍贵实物和资料,以及一些颇富创造性的谍战“神器”。

  比如,一名中情局特工在纳粹头子阿道夫·希特勒私人信笺上书写的信件,一本烧焦的“基地”组织训练手册。

  希利向记者展示一只情报人员用作传递情报的老鼠尸体,因为“没有其他人愿意碰一只死耗子”;一个外形酷似蜻蜓的遥控小机器人,或许就是今日无人机的鼻祖。

  视频结尾部分,出境记者打趣道:“我可以碰那只老鼠吗?”希利一袭黑裙,表情严肃,手握老鼠尸体,思考两三秒后回答:“你,不可以。”所有人大笑。

  本·拉丹的枪

  2011年5月2日,美军特种部队潜入巴基斯坦境内,击毙“基地”组织头目乌萨马·本·拉丹。他的私人来复枪如今陈列在中情局博物馆。

  记者问,如何确认这把枪属于本·拉丹?希利回答,海豹突击队突袭本·拉丹藏身的院落,在建筑三楼房间内将其击毙时,这把枪就在他身边。

  记者问,行动过去这么多年,中情局收藏这把枪意义何在?希利回答,这把枪代表着前后三任美国总统的目标:竭尽一切所能摧毁“基地”组织。

  《逃离德黑兰》背后

  除了实物和文字材料,博物馆内有一条绘画走廊,集中展示反映中情局情报战辉煌战果的绘画作品。

  奥斯卡影片《逃离德黑兰》根据1979年伊朗人质事件改编,讲述好莱坞影星本·阿弗莱克饰演的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斯在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美国大使馆被占期间,成功将困于加拿大使馆内的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德黑兰的故事。

  一幅描绘行动过程的绘画作品中,门德斯和一名同事面对面坐在桌前,讨论解救人质方案。希利介绍,由于门德斯身份公开,所以在绘画中以正面示人,另一名特工背对画面,因为他身份至今未公开。

  无名之星

  在博物馆,有一面缅怀中情局殉职特工的纪念墙,一颗黑星代表一名特工。

  希利说,如果翻看纪念墙前的荣誉册就会发现,有些特工有名,有些特工无名。这些无名英雄肩负特殊使命而殉职,因为涉及国家安全机密,所以至死不能公开姓名。但是,中情局依然会记住这些无名之星。

  韩梁(新华社特稿)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