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研究发现第一印象对社会交往影响大

2014年08月18日 13:57 来源:半岛晨报 参与互动(0)

  韩寒电影《后会无期》中一句“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近期在网上被热传成了另一个神句“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脸”。真的是这样吗?先不考虑小孩看不看脸,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成年人在对别人建立社会评价和社会印象时,确实会受别人的面部特征影响。在论文中,研究人员还总结出了部分面部特征和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人的第一印象

  只需要100微秒就有答案

  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双方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很重要,它通常都颇为准确,而且牢固地影响着双方以后的交往。

  给别人第一印象的说到底就是你的这张“脸”。到底什么样的脸给人的第一印象好?

  这要说到社会评价。社会评价(social judgment)是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的重要部分,这类知觉只在有限的社会物种中存在,并在人类中发展到了极致。社会评价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很大,几乎不经意识处理——像可信度、强势程度和吸引力这样的有关社会特征的第一印象,在100微秒内就能形成。

  人类特别的地方还在于,我们对面孔天生敏感,不仅能分辨面容的细微差别,还有专门的脑区负责“认出”面孔。在面孔识别的应用愈加广泛的今天,理解、量化这样的印象形成过程,或许能够挖掘出社会评价形成机制的冰山一角,对认知神经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都极有帮助。

  眼睛和吸引力相关

  嘴巴与可接近程度的印象相关

  文章的作者汤姆·哈特利和同事们分析了1000张各种各样的脸部图像,并召集被试者根据第一印象对原图像进行评分。随后,研究小组整合了65项生理特征,包括眉毛宽度、嘴巴面积和颧骨位置等,每种特征用多种图像属性来描述。

  研究人员将面孔图像描边后,根据65个特征和由此涵盖的363项图形属性对人脸进行分析,并在后期根据这些属性来生成虚拟面孔。根据这些量化后的数据,研究者构建了一个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评分者对陌生人给出的印象描述中,58%的差异都和生理特征显著线性相关,并且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嘴巴的形状和面积与可接近程度的印象相关,而眼睛的形状和面积则和吸引力相关。

  为了验证这些发现的可操作性,研究者又构建了一个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来生成不同特色的虚拟面孔,并另招募一批被试者,对这些面孔进行印象评价。结果依旧展现出了社会印象与面部特征之间的强相关性。

  研究小组认为,该系列结果提示,客观定义的生理特征可能是社会印象形成的基础。这些程序生成的脸或许看上去和原来的图像大相径庭,但却依旧能让观看者产生相似的社会印象。不仅如此,这样的转换也让电脑能够更加有序地“识别”这些图像。

  除了认知学上的意义,这项研究也是第一次表明,通过这样的特征量化能够切实有效地代表模糊的面孔图像,这为今后类似的软件研发打下了基础。同时,这种软件设计的虚拟人脸能尽可能地避免模糊图像和调查分析中的其他主观因素,更客观地展现面部特征和社会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至于什么样的容貌在别人眼中最亲切可人或强悍霸气,结果可能有点抽象,大家可以看图感受下(如上图所示)。

  相关研究

  3岁就会“以貌取人”

  识别能力随着年龄不断发展

  事实上,靠人脸识别来确定“第一印象”不是大人们的“专利”。另一项研究发现,和成年人一样,儿童从3岁起就已经倾向于通过一个人的相貌来判断对方的性格特征,比如诚信度和个人能力,并且在判断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

  该研究的领导者、哈佛大学心理学科学家艾米丽·考格斯蒂尔认为,这种根据他人的外貌特征来判断对方性格的倾向从童年时期就开始了,而且这种判断无需多年的社会经验。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协会发行的《心理科学》期刊上。

  研究者让99名成年人和141名儿童(年龄3~10岁)对电脑生成的两两一组的人像照片从以下三个性格维度进行评价:诚信度 (比如卑鄙/可信)、支配欲(比如强势/弱势)以及个人能力(比如聪明/愚蠢)。每观看一组照片,被试者就需要回答一些问题,例如,“哪个人看起来非常可信? ”

  实验结果和预期相吻合,成年人对每张照片的评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研究者在儿童身上也观察到了这种一致性。其中3~4岁的儿童在一致性上比7岁的儿童略差,而年龄越大的儿童做出的评价就和成年人越相似。这一现象说明“以貌取人”的倾向是随着年龄不断发展的。

  总的来说,儿童在对“诚信度”的评价上一致性最高。这说明儿童对面部的神态关注的更多——换句话说,就是面部神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一研究的重点不在于验证儿童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而在于发现了儿童与成人在判断上呈现出一致性。

  现在科学家还不清楚这种“以貌取人”的倾向最早产生于何时。对年龄更小的儿童进行同样的实验或许能帮助科学家找到答案。研究者认为:“如果这种倾向在幼儿期就已经存在,那么即使婴儿也有可能将相貌和人的性格、行为、举止联系起来。 ”

  据《现代快报》报道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