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当代文学为何在日受冷落?

2014年08月30日 16:37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这些年,中日当代文学相互接受的逆差愈演愈烈,几乎达到了空前的水准。中国出版界但凡有能力涉外拿版权的主,都策划出版了日本当代文学的译作,主要内容囊括历史、青春悬疑、侦探等。

  反过来看看中国当代文学之于日本书市的境遇,上世纪90年代后期,作家莫言第一次访问日本,我一路给他当翻译,他在东京举办讲演会,接受电视、杂志和报纸的采访,天天赶场,忙得不亦乐乎。所到之处,听到日本汉学家们的最大反应是:“莫言首次访日是中日文学史上的一大事件!”但最近这些年,中国文学之于日本的召唤力开始减速了,至少我周围的汉学家谁都不觉得中国作家到日本是什么大事件,反而觉得这么多作家来访,却越来越不了解其作品,人好像变得比作品的腿快。

  日本媒体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程度也降低了很多,看上去,“文学”似乎很难与当下的社会问题对抗,日本书市关注中国的外交、经济、金融,甚至细致到了进口蔬菜和休闲服装,哪个话题都比“文学”要紧。有一年陪女作家安妮宝贝访日,其中有个采访是来自于日本最大的报社《读卖新闻》,最后成稿的时候,记者跟我说:“实在抱歉,原来打算多写写的,但中国蔬菜残留过量农药的问题占据了版面,只能割爱呀。请代我向作家表示歉意。”类似这样的托词不仅仅来自报界,更多来自出版界,包括非常权威的汉学家想要推荐中国的当代小说都困难重重, 因为出版界一是缺乏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编辑,二是被社会舆论左右,认定中国小说销路有限,生怕出版后砸在自己的手里。对这一现象,苏童小说《碧奴》的译者、日本中央大学的饭冢容教授认为:“今后中国小说的翻译恐怕大部分都要靠大学的研究经费支持才行。”

  究其原因,大致有一点可以记下:因为中国社会的急速变化、经济腾飞以及社会问题的多样化使得日本读者看中国就像 看万花筒一样,每天大量的社会新闻代替了以往接触不多的中国现实,于是渴望从中国文学有所获得的愿望被眼下的巨变给惊呆了,换句话说,中国当代的文学正在流逝于日本对中国的解读之中。郭敬明小说的翻译者、日本女汉学家泉京鹿告诉我她每天大量阅读原文小说,但有时会觉得无奈,尽管她喜欢中国年轻作家的小说,但同时也感到无法说动出版商,这让她很郁闷。

  (《孤岛集》,毛丹青,中信出版社)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