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徐达后人现身江苏如东 祖上为避靖难逃亡隐居(图)

2014年09月01日 09:02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如东的徐达后人徐永德重修的12本《徐氏宗谱》

位于南京夫子庙附近的瞻园曾经作为徐达的王府 资料图片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明太祖朱元璋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开国功臣徐达。

  “我们是徐达的后人,我们徐氏家谱从明朝开编,目前已经编到第22代了。”近日,77岁的如东人徐永德致电现代快报,称他耗时10年,跋山涉水大半个中国,终于修缮成了一套《徐氏宗谱》。

  徐达的后人为何会来到如东?他们都有些什么样的故事?近日,在如东县苴镇棉花原种场,已年过七旬却精神矍铄的徐老,向现代快报记者娓娓道来。

  现代快报记者 陈莹

  严君臣 胡涓 文/摄(除署名外)

  老家谱中找到祖父名字,

  得知自己为徐达后人

  丝瓜藤缠绕着院落篱笆,徐永德家一派田园风光。一进门,是两张木质八斗橱,橱上整齐地排列着上百本书籍。《宋史演绎》《本草纲目》……书卷气息扑面而来。

  徐永德,是如东县新光初中的一名退休教师。他从小家贫,一家十口依靠父母烧盐、卖盐为生。尽管家中经济拮据,但作为一家之主的徐可如还是咬咬牙下定决心,将当时年仅5岁的长子徐永德送到私塾老师家中读书。因从小习得“六学”,徐永德的文学水平高出了同龄人一筹,17岁被沿堤乡的一名书记推荐为扫盲教师。在这期间,他第一次从村里同氏徐永泉家中见到了一本清版家谱。在家谱中,徐永德找到了自己的祖父徐先芝以及父亲徐可如的名字。

  “小时候,我就常听老一辈的人讲,我们的老祖宗叫徐达,是个骁勇善战的大将军!”这一点,徐永德在这本家谱中得到了印证。经研读,徐永德得知自己这一支所尊先祖为“贵八公”,明朝年间人。“贵八公”何许人也?徐永德在宗谱序中看到,其为明朝开国功臣徐达之孙,曾任建文帝朱允炆手下武官,但因首修家谱时已至清朝,他的诸多具体信息已不可考。

  为避靖难

  徐达孙辈逃亡隐居至如东

  据《明史》等史料记载,徐达,字天德,濠人(今安徽凤阳附近),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元至正十三年参加朱元璋起义军,与常遇春同称才勇。战乱中,徐达跟随朱元璋屡败陈友谅、张士诚军。元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大军攻陷平江(今苏州)灭吴,俘张士诚及其将士二十五万,还师后封徐达为信国公。明洪武三年,徐达率兵出潼关,前往定西(今属甘肃)进剿元将扩廓贴木儿,经激战大败元军,擒郯王、济王以下文武官员一千八百余人,士兵八万六千余人。徐达论功升中书省右丞相参理国事,晋封魏国公。

  据史料记载,徐达有4子3女,孙9人。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继承爵位,受封魏国公。幼子徐增寿在明成祖朱棣起兵南下时给他通风报信,死在建文帝的剑下,后被明成祖追封为定国公。一门二公,有明一代只有徐达一家。徐达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长女嫁于燕王朱棣,次女嫁于代王朱桂,三女嫁于安王朱楹。燕王朱棣夺权称帝后,徐妃被册立为皇后。

  徐永泉所持家谱中记载的贵八公,究竟是徐达4个儿子中哪一个的后代?遗憾的是,家谱中并未对此详细记载。当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及子孙的统治,将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因太子朱标不幸早薨,洪武三十一年,其嫡子朱允炆即帝位,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朝廷,三年后攻破应天,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在此期间,作为建文帝手下的文武部将,徐达其中一位孙子贵八公和他的两个兄弟开始了漫长的逃难。

  中华民国十八年,贵八公十五世孙重修家谱,其所撰《徐氏四修宗谱序》中有记载:“吾徐氏自贵八公分支避明初靖难兵,由姑苏昆山,迁至如皋东掘港场西北乡银杏村,而卜居为传十有余。”徐永德说,家族中流传着一种说法,贵八公兄弟三人从南京一路向东,途经苏州阊门、昆山,最后到达如东。来到如东后,兄弟三人分别散落在滨山(现如东县掘港镇)、丰利及栟茶。如今,徐氏成为如东的一个大姓,其中属栟茶一带最为密集。

  清朝顺治年间首修家谱

  至今已是第六次修订

  徐永德说,自从贵八公这一支定居如东后,子孙经过几代奋斗终建成一定基业,开始着手准备修订家谱。清朝顺治八年,时任扬州府文官的徐俐奉贵八公为先祖,在徐家首修家谱。中华民国十八年,贵八公的数十名后人聚集起来四修家谱,并交由如皋新明后印社承刊,目前原本收藏于如东县档案馆。近日,现代快报记者前往该馆,看到了这本经过80余年历史洗练的家谱。尽管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整体保存情况尚完好,封面上遒劲有力的“徐氏家乘”清晰可见。

  这本以毛笔字手写的家谱,为贵八公十五世孙徐承绶主修编及采访,收录了《如皋苴镇徐氏宗谱序》《四修家乘序》《徐氏续谱原序》《重修徐氏家谱原序》《重修徐氏宗谱序》《观音祠记》等。此外,还包含了族训、族戒、族约等内容。

  “以前不少人家里都保存有家谱,遗憾的是,文革期间被烧毁了很多。当时徐永泉家庭成分被划成贫农,又是搞教育出身,留了本还算完整的。”上世纪50年代,刚参加工作的徐永德从同氏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家谱,“如痴如狂”地开始了对自己本家的研究。有趣的是,徐永德有个与他同名的堂哥,足足比他大了23岁,也曾试图重修徐氏家谱,并从四处搜集了一些零散的家谱残件进行整合,但最终未能完成这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

  16年前,徐永德从教师岗位退休,拥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年逾六旬的他,开始着手重修家谱的准备工作。为了获得充分的资金,徐永德通过介绍前往江南一家毛纺厂打工。与此同时,在老板的善意支持下,从2002年开始,徐永德利用工作之便前往甘肃、安徽等地档案馆搜集资料,并登记同氏相关信息。这项堪称浩大的工作,他直到离开该工厂还未完成,6年来他攒下了30万元钱,他带上这些积蓄继续踏上旅程。

  “最辛苦的倒不是舟车劳顿,顶风冒雨是赶路途中经常的事情,但要调查清楚同氏祖辈的来龙去脉,往往很艰难。”徐永德掰着手指头数道,要加进世表,必须要问清他父亲、祖父乃至曾祖父是哪一支传人,其名字、生辰(月、日、时)及职业等。很多时候由于年代久远,这些信息往往已不可考。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年间,经他的努力新录入的人数已达数千。

  徐氏可追溯至夏朝

  从伯益之子建徐国开始

  “徐氏源于东夷族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夏禹时期因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为诸侯,建立徐国(今江苏西北部安徽东北部以泗县为中心)。若木的后代历经夏、商、周三朝共传三十二世为徐国国君。”翻开《徐氏宗谱》卷之一,现代快报记者看到,徐永德编写的《六修宗谱序》,已经将徐氏的历史一直追溯到了夏朝。

  与重修于民国的《徐氏家乘》相比,徐永德此次重修的《徐氏宗谱》涵盖内容较之更为完备,从乾隆年间的《一修徐氏宗谱原序》至徐永德所撰的《六修家谱序》,均记载完全。这部总计12卷的家谱中,包括了序、字表、传、家训、祠图、世表等多项内容,以清晰的脉络,展现了这700年间徐姓这一大氏族的繁衍与变迁。

  1946年,在时代的剧烈变革中,曾供奉过历代徐氏先人的祠堂被拆除,曾被改建为小学使用,近年撤并后也不复存在,现在只剩了一片破旧校舍。但直到现在,贵八公的后裔还是以位于刘埠村的祠堂原址为中心,居住在如东县的苴镇和掘港,目前人数为三四千人。

  “时代变了,人也变了,我们徐家出过人才,现在也有很多不孝子弟,不敬父母,不仰先人,实在可惜。”为了将先人的智慧绵延至后代,徐永德在总结祖辈族训的基础上,撰写了洋洋洒洒数千字的《徐氏家训》,并把原本排到三十八世的字派延长到了一百零二世。“重修家谱,除了能分清支脉,沟通感情,最重要的是教育后代要规规矩矩办事,本本分分做人。”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徐永德将《徐氏宗谱》定稿印刷了500册,分发给有需要的同氏人,对于经济上存在困难的人家进行直接赠送,并于去年将其中一册送至如东县档案馆进行收藏。

  历经近60年,徐永德在家谱上投注的心血,最终汇聚成了这累积起来极为厚重的12卷,散发着跨越时代的油墨清香。“这应该是家谱最后一次修订了。”抚摸着《徐氏宗谱》的封面,徐永德充满感慨。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