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俄《十月》杂志聚首话文学 文学家约定紧密合作

2014年09月01日 10:2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在世界文坛上,有两个同名文学杂志。它们都叫《十月》,一个来自中国的北京,一个来自俄罗斯的莫斯科。过去的几十年里,两个《十月》在各自国家的文学沃土独自生长,彼此从未有过交集。但在前天,它们终于在北京相聚。在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中俄《十月》座谈会上,两国文学家约定,将在日后紧密合作,继续在文学的土地上耕耘。

  “孪生兄弟”相差半世纪

  同样叫做《十月》,但俄罗斯《十月》的历史,却比中国《十月》多出半个多世纪之久。

  “我们这个杂志已经有90年的历史了,我可以说是第二位女性主编,在我之前的第一位女性主编,就是著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座谈会上,俄罗斯《十月》主编伊琳娜·巴尔梅托娃一席话逗乐了所有人。据她介绍,俄罗斯《十月》诞生在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当时的作家决心联合起来共同去创造新型的文学,而且那个时代比较讲究集体主义,所以没有任命任何主编,而是以一个集体主编的形式来出版。”

  在90年的漫长岁月中,即便是在二战中德军逼近莫斯科的非常时期,俄罗斯《十月》也从未停刊。

  中国《十月》的诞生,也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现任中国《十月》主编曲仲告诉大家,《十月》创刊于中国“文革”刚刚结束之后的1978年,而在此之前的“文革”期间,中国几乎所有的文学杂志都停刊了。“整个社会面临着解放思想,中国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社会又重新涌起了对文学的一股热情。《十月》就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产生的。”曲仲说。

  两个《十月》各自创造了辉煌。伊琳娜说,肖洛霍夫1928年在《十月》发表《静静的顿河》时,还是个不为人知晓的年轻作家。上世纪80年代,雷巴科夫写下《沉重的黄沙》时,好几家杂志不敢发表,最后是《十月》发表了。前苏联改革开放后,一批曾经的“禁书”也是通过《十月》与读者见面。曲仲则说,“今天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优秀作家,几乎全在《十月》杂志上发表过作品。”

  中国学者呼唤英雄主义

  对于俄罗斯文坛来说,中国文学是陌生的;但对于中国文坛而言,俄罗斯文学再熟悉不过了。

  文学评论家孟繁华列举了一组数字:“从上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翻译过1500多种文学作品,80%是俄罗斯的,那个时代我们所接受的文学营养基本来自俄罗斯。俄罗斯作家对战争、人性、艰难的发掘,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听到这里,俄罗斯作家托尔金不得不发出感叹,“你们对俄罗斯文学的了解,比我们国内的评论家还深。”

  回忆起自己与俄罗斯文学的亲近关系,诗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家新的言语中满是感性情绪。“文革”后期,他怀着“犯罪心理”颤栗地阅读了普希金的诗作,由此唤起了自己生命的觉醒。王家新还清楚记得,俄罗斯作家爱伦堡的回忆录《人·岁月·生活》对中国一代文学青年起到了极大的启蒙作用,这部作品第一次将“白银时代”的俄罗斯诗人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但中国学者也注意到,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学大量涌入中国,俄罗斯文学逐渐少见了起来。在孟繁华看来这是个缺憾,“在多元化的今天,俄罗斯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文学的批判精神正在逐渐消失。”他甚至对此表示深深忧虑,“重新阅读、分析、认识中俄两国共同创造的无产阶级文学,在当下仍旧是重要的,仍旧是有价值的。”

  俄诗人要为中国写组诗

  在北京的这次相会,两家《十月》还结下了更为久远的约定。根据双方达成的合作协议,中俄《十月》将建立紧密合作,包括定期互访、办文学论坛,还有相互开专栏以及出书等。两本杂志还确定要进行有关“北京”和“莫斯科”主题的文学创作,俄罗斯作家写北京,中国作家写莫斯科。

  事实上,中国是俄罗斯作家、诗人由来已久的向往。俄罗斯作家谢尔盖·叶辛提到一则逸闻:“普希金当时特别想来中国,他向沙皇发出这个请求,但是没有得到允许。”他甚至猜想,如果当初普希金能来北京的话,这位文豪也许不会那么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其实,俄罗斯《十月》早年也与中国有不少渊源。伊琳娜说,早在1936年,这本杂志就曾发表了一部关于毛泽东的传记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作家波列沃依曾到中国访问,写下《走遍中国三万里》,所有文字也都是在《十月》首发。但伊琳娜不得不承认,这些年来,俄罗斯《十月》和中国之间的联系少了很多。

  说到这里,一位叫阿梅林的俄罗斯诗人激动地表示,他想填补这个空白。阿梅林说,他已经是第四次来中国了,每一次来都有惊奇的发现,而这些感受也促成了他的写作。目前,他正在创作一部关于中国的组诗,“我认真地想过,我试图想发现我们国家还有没有一些诗歌写到过中国,后来发现可能有一些短诗或者诗句写过,但特别完整的写中国的作品还没有。”阿梅林说,他已经答应要把这组诗发表在俄罗斯《十月》上。

  档案

  俄罗斯《十月》

  创刊于1924年5月,是俄罗斯最具声望的大型文学杂志之一。历史上这本杂志始终致力于推出新人新作,马雅可夫斯基的《放声歌唱》、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法捷耶夫的《毁灭》等文学名著,均发表于该杂志。

  中国《十月》

  创刊于1978年,是目前国内唯一集短篇、中篇、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于一身的著名大刊,三十多年来发行量一直居于国内文学期刊前列。王蒙的《蝴蝶》、莫言的《生死疲劳》、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承志的《黑骏马》、铁凝的《永远有多远》等当代文学佳作都首发于该杂志。

  幕后

  一次闲聊引发的聚会

  这次中俄两国《十月》杂志的历史性聚会,翻译家刘文飞算是个“媒人”。

  一年多前,刘文飞和《十月》杂志常务副主编陈东捷谈起一个有趣的话题:“在俄罗斯,你们还有一个孪生文学兄弟,也叫《十月》。”这引起了陈东捷的好奇,他进一步得知,那本《十月》是前苏联作协的刊物,虽说早已转变成独立刊物,但其定位和中国《十月》依然很像,都致力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什么时候见见面,大家一起聊聊。”陈东捷说。

  很快,来自北京的信息被刘文飞递送到了莫斯科,俄罗斯《十月》的编辑和作家为此欢呼不已,他们同样渴望与中国同行见面。终于,借着参加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机会,俄罗斯作家来到了北京,一对“孪生兄弟”终于相聚。 记者 路艳霞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