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国际魔术大会促中国魔术“非遗保护”进程

2014年09月09日 09:5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本报讯(记者蔡梦吟)“中国将是世界魔术的‘主场’!”在刚刚于北京落幕的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魔术大会(以下简称“魔术大会”)上,大会评委会主席、中国著名戏法大师秦鸣晓说。

  今年69岁的秦鸣晓不久前刚被确定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戏法”传承人。他告诉记者,魔术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作戏法,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的《百戏》;直到100多年前西方魔术传入中国后,才改称魔术。“我要把毕生积累的规范和秘诀整理成系统的文字,然后录制视频资料。”秦鸣晓说,以前行内人学习戏法,特别讲究门派和保密;但如今,中国传统戏法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产业发展,在市场中焕发生命力,从而真正实现“非遗保护”。

  在本届魔术大会上,来自18个国家、地区的80多位知名魔术师就魔术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法国魔术师罗伯特·佛理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保护原创的软环境能大大促进魔术产业在中国的成长。”FISM(国际魔术联盟)荣誉主席艾瑞克·艾斯文则坦言:“多国的魔术市场有萎缩的势头,但中国却显现出很大的潜力,许多魔术师都想来中国寻找机会。”

  德国魔术大师阿拉娜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中国传统戏法对西方观众而言是新鲜的、富有魅力的。所以,中国的魔术师不必一味模仿欧美,否则就太可惜了!”

  秦鸣晓希望能借魔术大会的契机,摸索中国传统戏法的产业化包装、运作、传承的道路。“只有让传统戏法融入产业链,才能使中国本土魔术的‘非遗保护’进入良性循环——中国本土魔术的影响力越大,‘魔术之都’的向心力就越大。”秦鸣晓说,“从本届魔术大会‘金长城奖’的获奖名单来看,欧美魔术师仍占据绝对优势;中国摘得‘金长城奖’的选手马妍妍,其表演特色也是把魔术与西方的芭蕾艺术相结合。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才是魔术的富矿。”

  秦鸣晓介绍,中国本土魔术——“戏法”以吉祥喜庆、细腻灵活著称,融合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化元素。“相比西方魔术大多更注重魔幻感觉和恢弘气势,我们的戏法则显得短小精悍、意蕴无穷。”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