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71岁上官鼎推武侠新作《王道剑》 88万字一气呵成

2014年09月09日 16:00 来源:江南时报 参与互动(0)

  我们对于金庸江湖“后张无忌时代”充满了好奇与想像。46年后,71岁“重出江湖”的上官鼎推出八十八万字的长篇武侠小说《王道剑》,给出了那段历史的答案。

  这个名字曾和上个世纪武侠小说的辉煌相连,少年名动江湖,以未满弱冠之年,应约代古龙续写《剑毒梅香》,随后以武侠小说《沉沙谷》一书成名。这个笔名下的三兄弟之一刘兆玄,曾做过台湾“行政院长”,是化学博士。9月7日,刘兆玄来到南京金陵图书馆开讲,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少年成名 曾任“行政院院长”

  “上官鼎”从来没有见过古龙。只是当年古龙写《剑毒梅香》要求稿酬上涨未果而弃笔,出版社找来刚刚发行处女作《芦野侠踪》、有点火爆的“上官鼎”续写,竟意外大获成功。

  实质上,当时的上官鼎是兄弟三人合用的笔名。刘兆玄共有六兄弟,刘家自小非常注重孩子国学素养,既要练习毛笔,又要背诵经典。中学时代为挣零用钱,自幼嗜读武侠小说的刘兆藜、刘兆玄、刘兆凯三兄弟以上官鼎为集体创作之笔名发表武侠小说,隐喻三足鼎立之义。刘兆玄为主要执笔者,哥哥刘兆藜则负责男女之情的描述,弟弟刘兆凯则专写武打部分。

  江湖少年江湖老,但上官鼎很快“金盆洗手”,二十五岁便宣布封笔退出江湖。刘兆玄远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深造化学,学成归台后,历任大学教授、校长,以及台湾“交通部长”、“行政院副院长”、“行政院院长”。

  17岁成名后封笔46年。而通常武林中的规矩,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理由,“金盆洗手”后重出江湖,将为武林人士所不齿。如今,71岁的刘兆玄怎么会再想到“重出江湖”,写这部《王道剑》?

  历史悬案 纪念亡友引出的武侠

  刘兆玄告诉江南时报记者,2012年,他为践与台湾大学化学系的同学及亡友陈棠华之约,造访陈生前在福建宁德市创建的公司时,意外见到宁德当地几名文史工作者,听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的下落之谜,在宁德有了新的发现。

  在明史研究中,“靖难之变”后建文帝的下落是一大悬案。燕王朱棣与建文帝的权力斗争,燕王胜利;胜利者垄断发言权,永乐宣告:“暴虐的昏君建文已经自焚”,官书不得不如此记载。然而,建文逃亡之说,却在民间广泛流传;然而“野史”内容又颇多虚幻难以取信。于是,“建文史事”成为明代中叶以后,史学界努力探讨的课题。

  2008年,福建宁德发现了一座古墓,其格局特殊,座基采明十三陵中明长陵(明成祖永乐帝陵)的相同座向,雕饰多仿明皇陵规格。墓前有舍利塔一尊,塔上刻有“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二十个字。按照文史工作者的解读,“佛日圆明大师”是指明太祖朱元璋,“第三代”是皇孙,“珠禅师”是朱姓禅师的谐音,这个塔文应该是指:墓中的主人乃是有明太祖御赐金襕袈裟的皇孙,法名叫“沧海”的朱姓禅师。而建文帝削发为僧临终的法名,就是沧海法师。刘兆玄在文史工作者带领下,还在宁德支提寺见到了一件明代的云锦袈裟,看到了袈裟上的五爪金龙。

  此外,刘兆玄还得知,支提寺郑和送来的千尊佛像,明永乐年间为明成祖的仁孝皇太后所赐,原总数1000尊,现尚存947尊。且2010年,浙江郑义门村二十六族迎接来自宁德“郑岐村”的旁支认祖归宗,而据考证,该村先祖郑岐便是“靖难之变”中和建文帝一起失踪的近臣郑洽……

  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结论:靖难之役后,建文皇帝并未死于皇宫大火,在他人帮助下,他削发为僧出亡东南,落脚于福建宁德支提寺……

  回到台湾后,刘兆玄觉得“这些资料要在历史层面翻案,仍然不足,但是用于文化艺术创作之上,则很丰富”。于是重新提笔,开始创作这部历史武侠小说。

  一气呵成 三千多张稿纸一张没撕过

  武侠小说向来写少林寺、武当派很多,写儒家却少。刘兆玄表示,“我要表达的是用儒家王道思想创造的一个永续发展的武侠世界,王道无敌,不为争锋,以德服人。”

  时隔46年后刘兆玄一人执笔,利用工作以外时间,用15个月的时间一口气写了这部80万字的作品。他透露,自己不擅电脑,全都出自他亲笔手稿。“用手写比电脑还快,写作过程十分顺畅,所手写的56本、三千多张稿纸,一张稿纸都没有撕掉过。”

  “自己貌似建文帝附体。”刘兆玄连书中侠客的插画也不假手他人,他笑言,这些手稿若干年后,说不定也很值钱。而为了让弟兄再次参与,这次创作台湾版的小说封面上的“王道剑”三字,他请了书法很好的六弟刘兆凯来书写。

  小说《王道剑》

  故事梗概>>>

  故事从朱元璋铲除曾助他打败蒙元建立明朝的明教开始,设置了两条基本的情节线:一条是庙堂之上朱元璋大杀功臣,继之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迫使建文帝朱允炆在忠于自己的臣子及不计前嫌的江湖英雄掩护下,落发为僧,历尽艰险终隐居于福建宁德支提寺;另一条主要情节为江湖上中土武林各门派抵抗天竺武林霸主的强势来袭。其间穿插了明教的伺机复仇,锦衣卫的助纣为虐,“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过程,真实历史人物铁铉、方孝孺等的忠贞节操,以及郑和下西洋等等故事。

  记者专访>>>

  一半场景发生在

  600多年前的南京

  记者发现,每一册里面有不少跟故事情节有关的南京知名景点的照片,比如明故宫遗址、明孝陵、灵谷寺、江南贡院等等。刘兆玄说,这是因为小说里面一半的场景都发生在600多年前的南京,他自己也曾四次来南京,去看过夫子庙、桃叶渡等地方。

  “最早一次来南京是1947年,呆了半年的时间。如今蛮高兴,很多东西都还在,明城墙、秦淮河都在,桃叶渡旁的小溪也在,还有灵谷寺,莫愁湖的胜棋楼都还在。”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