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宋代香炉不插线香:将云母石片隔在火与香料间

2014年09月10日 15:22 来源:青年时报 参与互动(0)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家国动乱中仓皇南渡,相依为伴的丈夫赵明诚又撒手人寰,流寓江南的李清照清晨初醒,枕边人已不再,焚香早已燃尽,香炉也仿佛感染了悲凉的情绪,像水一样寒透心底。

  在李清照的审美意象里,悲伤的时候常有香炉为伴,不论是“瑞脑销金兽”“玉炉衬是袅残烟”或是“梦断偏宜瑞脑香”,香炉都熏染出深深浅浅的哀愁,弥漫在字里行间。

  □《人文杭州》记者 方舒 文

  杭州博物馆馆藏香炉

  香炉代表了品质生活

  在李清照现存的词曲中,有四分之一出现了香炉、焚香相关的意象。为何李清照对香炉会如此情有独钟呢?这要从香炉的用途说起了。

  追求美好的气味是人类的天性,嗅觉环境的好坏不只是关系到生活的品质,也是在各种正式而庄重的环境中,体现了一个人的恭敬有礼。因此在没有香水的古代,焚香料就变得非常重要了。百官入朝觐见天子或拜访尊长时,要把衣服熏得香香的,这样才算不失体统。读书的时候,焚烧一点香草,一来能去除屋中腐气臭气,二来也可以振奋一下精神,提高看书效率。

  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炉就这样出现了,不知最早起于何时,也许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青铜鼎。鼎用于烹煮肉食和祭祀,香炉里装的则是香料,都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的尊敬。

  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佛教融入了本土文化之中,成为华夏文化主流的一部分,被百姓和士族文人广泛地接受了。在每日举行的敬佛礼佛的过程中,就包含了焚香的仪式,使得焚香的习惯更广泛地进入到大众生活之中。

  到了宋代,焚香已经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当时生活中的“四艺”,成为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程式。

  宋代时,各种香炉除了供皇室、贵族和文人使用之外,也广泛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了。不但敬神祭祖要用香炉,在厅堂卧室里要点燃香炉,甚至在各种高端的宴会、欢乐的庆典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一些小型香炉更是成为文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比如这幅宋代的《槐荫消夏图》,一个夏日的午后,一人在户外乘凉,慵懒地躺在槐荫之下,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只香炉,从他惬意的表情上,仿佛可以闻到空气里的清香。

  从盖式香炉到敞开式香炉

  在汉朝,有一种“博山炉”已经在皇宫和贵族中流行了,炉体常用金属制作,呈青铜器中的容器豆的形状。炉子上面有高高尖尖的盖子,表面装饰着重叠雕刻的奇禽怪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此这种香炉就称作博山炉。

  此外,香炉在材质上逐渐出现了青瓷或白瓷做的瓷香炉,香炉的样子也不再是单一的仙山了。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金兽便是做成动物造型的各式香炉。香炉是为了燃香取味,打造得小巧可爱也可以装点室内陈设,这些金兽就有麒麟、狻猊、狮子、凫鸭、仙鹤等样子,看上去一定萌萌哒。

  李清照这首词曲中的“瑞脑”,便是南宋文人焚香时用的香料了。汉朝时期博山炉都是有盖子的,应该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屈原说的“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的茅香或蕙草,用法是将草放置在香炉中直接点燃。草叶燃烧后产生馥郁的香气,但有个毛病,就是烟火气比较大,烧太猛了还挺呛人的,所以得盖上盖子。

  汉朝之后,南海地区树脂类的龙脑香和苏合香传入,香料被制成香球或香饼,在下面放上炭火,高温将这些香料一点点烫燃起来, 香味也很浓烈,烟火却少了很多,于是香炉在造型上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做成金兽等造型之外,也出现了各种敞开式的香炉。

  宋代香炉古朴而精细

  香炉的广泛应用促进其自身在宋朝获得了大发展,宋代的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特别是宋徽宗最喜欢素雅娴静的釉色,加上宋代文坛中古文运动,也追求文以载道,反对浮靡的风气,素雅而简洁之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风尚。

  宋代重视金石之学,仿古蔚然成风。出现了各种青瓷仿制成商周青铜器的样子,而把它们缩小,便成了各种精致的敞开式小香炉,比如仿青铜鼎、鬲和樽的小香炉,还发展出高足杯式炉、敞口莲花炉、镂空覆盖式香炉,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可以方便地在室内移动,受到广泛的喜爱。

  比如上面左图是南宋修内司官窑鼎式炉,是两宋时期最为流行的“鼎式炉”。这是一件仿青铜器礼器造型的香炉,出土于南宋老虎洞官窑。它的口沿外折,颈部略内束,鼓腹平底,口沿安对称立耳,颈部至腹部之间有两道凹凸状弦纹,颈部与三足外侧,有三条短状的出戟,简直是一只青铜鼎等比例缩小而来。而它的外表施青色釉,滋润而剔透,色泽淡雅,如此端庄古朴的样子,怎会不惹得文人们喜爱呢?

  于是,追求雅趣的李清照自然会喜欢上当时广泛流行的香炉了。她将自己的忧伤化作精致的悲情,投射到了一切美的事物上,香炉便与春花、微雨一起,成了李清照最喜爱的审美选择。

  但是你会发现,在李清照的词曲中,虽然香炉、香烟屡次出现,却从未提到香枝,在《槐荫消夏图》中,也只见香炉不见香枝插在里面。其实线香在明代才出现,在宋代,燃香常用的方法还不是直接点燃,而是透过炭火的焙烤而取其香气。

  宋人会将云母石片隔在火与香料之间,香料达到了“香而不焦”,完全避免产生烟火的效果。这与我们印象中香炉中插一炷或三炷线香,看着烟气袅袅的场景完全不一样。因此我们在宋代绘画中只见形象各异的香炉,却看不到插在炉中的线香了。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