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金陵物语》面世 收集60篇外国人记述南京文献

2014年09月12日 10:46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金陵物语》卢海鸣 邓攀 编 南京出版社

  《金陵物语》收集了60篇外国人所写的关于南京的文字。体裁多样,有游记、散文、随笔、日记、书信报告和回忆录等。在时间的纵轴上,这些文章上起明朝,中历清朝和太平天国,下迄民国政府退出南京。在作者国别的横轴上,有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葡萄牙、荷兰、加拿大、捷克、罗马尼亚11个国家的作者,书写着他们对南京的感触与见闻。全书内容可谓精彩丰富、极具可读性。而本书的主编、著名的南京地方史专家卢海鸣先生和邓攀先生,更是保证了本书的史料价值。

  对中国的文人墨客来说,南京总是摆脱不了南京历史给南京带来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他们胸中关于南京历史的知识影响了他们眼前的南京景色:怀古伤今、后庭遗恨总是萦绕在他们眼前。可以说,面对南京,他们似乎很难拥有一种冷静的感受。而《金陵物语》中有许多篇对南京的描写则十分客观、逼真,其中一些栩栩如生的细节描写尤其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关于南京民情的描写,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这样写道:“假如你是个急性子的人,就不宜呆在这古老的南京。比如一个妇女坐在门口缝衣服,她的一双脚伸在大街上,你得绕着她走;如果有人在她商店门口晾着裤子,你就得拐弯绕过去,一个乞丐四脚朝天睡在马路正中间,你只好绕道走;如果有人牵着他的猴子到街中心去打滚,交通也会停下一阵子,这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事”。类似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这种描述性的文字仿佛对当时南京街景的工笔细描,恰恰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文人无法做到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可能都是他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故不值得花费笔墨描写。

  此外,本书所收入的文章还对一些已经逝去的中国瑰宝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比如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当年,美丽的琉璃塔是外国人也为之惊叹的中国的瑰宝。每一位来南京的外国人都对其不吝溢美之词。柏纳德盛赞琉璃塔“它的完整和漂亮以及所用建筑材料的质地,使得它在中国所有其他同类建筑物之中鹤立鸡群”,奥特隆尼详细描述了琉璃塔的外观,并说在节庆场合,当主管宝塔的僧侣点亮那些由牡蛎壳般的薄片制成的木质灯笼时,那副景象是无比的金碧辉煌、美轮美奂。这些生动的记录弥补了今日的南京人没有见到南京当年如画盛景的遗憾。

  本书还有关于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的记录。比如,太平天国占领下的南京与世隔绝,是一座兵城。而外国传教士可以进入天京(当时的南京),因此留下了一些关于当时在太平天国统治下南京的具体生动描写。无论个中观点立场如何,这些记述的珍贵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金陵物语》不仅系统地搜集整理了散见于各类文献档案中的外国人记述南京的文章,还对每篇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外,有一批从珍贵档案史料中搜寻出来的文章是原文,之前从未被翻译成中文。英国著名摄影家约翰·汤姆森在参观金陵兵工厂、南京明孝陵以及洋枪队后留下的珍贵文字,对读者了解南京当时的军事力量和发展水平很有助益。日本佛学家长盘大定先后两次专程来南京调查中国佛教史迹,对南京的几大佛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记录下的文字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而美国著名记者柯乐文在他的文章《今日南京》中,对在1928年如火如荼开展的南京城市建设及当时的政治时局有着精彩、详细的描写。

  类似《金陵物语》中篇章的精彩故事还有很多,但它们中的大部分现在依旧散落在外,等待着读者们的挖掘;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还在不断地继续发生。蔡震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