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黄埔学员冯宗尧曾赴印度战场 成为优秀坦克教练

2014年09月18日 14:29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图为抗战老兵在接受大学生采访。  图片由南京财经大学提供

  今天是“九一八”,这个日子对中国人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记忆。就在前一天,一部由南京财经大学在校学生发起、采访、拍摄并剪辑的纪录片《敬礼,老兵》举行首映式。学生们用这部历时半年拍摄的沉甸甸的作品,向那些曾经为国浴血奋战如今已90多岁的老兵们致敬。昨天,记者采访了这些来自校园的90后主创。

  如果说教科书上的抗战历史是宏观叙事,那么这部只有30多分钟的纪录片则大量还原了历史细节,它让人们对“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胜利”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纪录片由9位老兵讲述各自的抗战经历组成,这里记录了十几岁的娃娃成长为战士的人生经历——

  “南京乌衣巷里住着一位曾经的坦克教练冯宗尧……”纪录片的开头平静自然,宛如大战前的宁静。冯宗尧胸口别着3枚勋章,曾是黄埔军校16期优秀学员的他,刚当兵时还是十几岁的娃娃。“谁不怕死,我也怕死。”没有豪言壮语,冯宗尧说当时因为害怕而选择了辎重兵。但经历战火洗礼,他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战士,全班唯一一个前往印度的远征军战士,并成为优秀的坦克教练。“战争嘛,我不死,别人也得死。”

  作为当年的“富二代”,今年88岁的胡为仁,幼年生活在锦衣玉食中,淞沪会战,年仅15岁的他却毅然走上战场“我觉得我无愧于人民,我心安理得。”片中,胡老的声音洪亮坚定。

  30多分钟纪录片结束,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不少同学默默擦去眼角的泪水。那些曾经的风云岁月,那一张张苍老又坚毅的面孔,从未如此触动年轻人的心底。

  去年12月8日,4位90多岁的抗战老兵,在南京保卫战76周年的时刻,向南京市民敬礼致歉。没保住南京城,遗憾伴随着他们一生。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南京财经大学新闻系学生袁启斐,他决定要为这些曾经浴血奋战保卫家园的中国军人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录。不久,“道歉老兵”之一程云去世,更让他感受到时间的紧迫,于是他约起“小伙伴们”,扛起摄像机,开始了《敬礼,老兵》的口述历史记录活动。

  袁启斐说,抗战胜利69周年,25000多个日夜,足以让一个热血战士变得白发苍苍,也可以让很多人淡忘我们本该铭记的历史。纪录片《敬礼,老兵》目的就是用纪实的手法,通过老兵的口述来呈现历史,让人们记住一个民族的屈辱,和一群曾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

  今年3月,袁启斐和他的伙伴们启动了“记录老兵”工程,学校对此非常支持,为他们提供了一万元的经费及技术、设备支持。

  采访过程非常辛苦,但在和这些老兵的接触中,同学们受到的精神震撼却是巨大的。团队策划陈筱铓告诉记者,“采访何静芳奶奶时,她给我讲了一个无名英雄炸敌人大桥的故事,她跟我说,孩子,当年那些战士都像你们这么大,他们没什么遗产留给家里,唯一留给家里的是一张张誓死打倒日本鬼子的决心书。”陈筱铓说,在采访过程中,我哭了,我觉得这些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都没有这句话对我的触动那么大。

  走访时,袁启斐最难忘的是一位老兵说的一句话:“我们不怕死,就怕被遗忘”,这句话让小袁“有一种心痛的感觉”。半年后,团队终于从1164个拍摄素材,超过25个小时视频资料、近10万字的文字稿中,完成了34分钟的《敬礼,老兵》。小袁说,他们还将启动对老兵的文字实录,预计明年可以完成。“做这部纪录片,与其说我们在记录一群平凡老兵的故事,不如说是这群老兵在一次次教育我们,让我们明白,小我之外还有大家,大家背后还有国家,而我们能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

  本报记者 徐宁 本报实习生 梁慧萍

  本报通讯员 龚利红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