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80岁房志达坚守桃花坞木刻年画一线 忧后继无人

2014年09月18日 18: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80岁房志达坚守桃花坞木刻年画一线忧后继无人
房志达老人正在印台前印年画《一团和气》 杨颜慈 摄
房志达正指导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学习印制年画 杨颜慈 摄
    学校教室的墙上,陈列着桃花坞木刻年画由底稿,多层套色,直至最后的成品 杨颜慈 摄

  中新网苏州9月18日电 题:房志达:忧桃花坞木刻年画后继无人 八十高龄坚守工作一线

  作者 杨颜慈

  “我年纪大了,想趁着现在还有精神,好好教年轻人。要是能培养出几个接班人,让桃花坞木刻年画代代发展下去,那我就开心了。”

  18日,80岁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房志达,在苏州国际教育园的一间教室里,一站就是一天。身形瘦削,双目有神,五彩的油墨与洁白的宣纸已与老人结缘66个春秋。

  右手快速地翻动并按压纸张,左手熟练地喷水,抹墨,印稿,十秒,一幅年画精品《一团和气》的初稿就出来了。之后,还要经过6色套印,年画才能算基本完成。为了让纸张均匀受色,房老需要长时间站立在印台边印画。

  一边印画,一边同记者聊天,不时去隔壁画室里指导自己的两个徒弟,老人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我14岁开始学做年画,今年已经80岁了。累倒不怕,就是愁没有人接班。”房志达谈起年画,谈起自己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脸上不时挂着笑容,显得质朴又可爱。

  若说年画之于房志达,就像线之于风筝,一点也不为过。老人的一生,被年画牵着,随年画旺而兴,随年画败而衰。

  “我见证了桃花坞木板年画的起起伏伏,桃花坞年画也见证了我人生的起起落落。”

  1935年出生于桃花坞大街上,似是注定了老人一生的命运。14岁时,房志达进入了当时生意最好的王荣兴年画铺做了学徒。“当时年画生意好啊,做年画的人从鸡叫干到鬼叫。”

  新中国成立后,桃花坞大街上的年画铺先后并到合作社,之后,又成立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社。那几年,尽管年画的生意已大不如从前,但是年画社在哪扎根,哪里就有房志达的身影。

  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桃花坞木板年画进入低迷期。老人在苏北农村终于熬到了1979年,重新回到苏州桃花坞木刻年华社工作。

  2001年,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划转到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早已到退休年龄的房志达返聘到学校,手把手带起学徒,希望能够通过身手相传,将这门技艺延续下去。

  “过去我们学年画的时候,不愁人传承啊,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画稿,刻板,印画,我们只学其中一样,把一样学精。但是现在,人不够,学生需要学齐三样,要能独立制作年画,我就安心了。”

  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社长华黎静告诉记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怕的就是出现“断层“,然而桃花坞木板年画,却不幸的,正在经历这一劫难。

  “像房志达这样的老师傅都已经八十多岁了,房老的学生,却只有二三十岁。申请非遗传承人至少需要在这个行业干二十年,现在太少年轻人能够坚持下来了。”

  从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改制以来,十年过去了,桃花坞年画依然面临着资金瓶颈、市场瓶颈等诸多问题,但最让人忧心的,还是后继无人。

  桃花坞年画的传承,不仅是老人的愿望,也是许多苏州人的期待。年画给老一辈的苏州人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如今,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房志达来说,印年画,已经不仅仅不是喜好和工作,80岁仍坚持在工作一线,不忘的,是身为传承人的一份责任。(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