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小人书:时代记忆的图画 查看下一页

2014年10月09日 13:34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摘 要

  “小人书”,顾名思义是给小孩子看的。其实这个定义并不准确,许多大人也愿意看,而且为数不少,其中不乏名人。1894年,慈禧六十寿辰在颐和园举行庆典。面对百官进献的古玩珍宝,慈禧并不感到新鲜,唯有礼单中的一套徐润进献的《聊斋图说》连环画,让她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叫人拿来过目。徐润是晚清著名的红顶商人,他打听到慈禧喜欢读《聊斋志异》,就把当时的绘画名家召集到一起,绘制了这套《聊斋图说》。全书共绘有420个聊斋故事。每篇故事的绘图,少则1页,多则5页。笔法细腻、色彩华丽、描写生动,艺术水准很高。慈禧看到装裱如此精美、图文并茂的《聊斋图说》,非常喜爱,一直留在身边。目前这套连环画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属于珍品。本来民国时期以前的连环画就鲜有上乘之作,这套又是汇集了各方名家的经典,更是价值连城了。

  1

  时光倒退到四十多年以前,人们的精神食粮不像现在如此丰富。新华书店的书籍,虽说也是各种版本,各种题材琳琅满目,但那只能是针对当时的状况,相对而言。比之今天,可以说不可同日而语。想读书,图书馆里有,但要办证,手续并非像今日简单,且有的城市也没几所图书馆。光是有工作,有专业需要的人士都照顾不过来,更不要说那些识不了几个字的“小屁孩”了。进图书馆,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却还没机会能捞着进。我印象中,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没曾进过图书馆。新华书店有书卖,但买不起。一本长篇小说,二三百页,平装本,怎么也要卖个块八毛钱,精装本就更贵了。当时二级工多的一个月挣不到四十块钱,少的连三十块都挣不到,怎么可能舍得掏出一块钱去买书读?有工作的如此,上学的或者没到上学年龄的孩子,就更没指望了。我记得,有一年狠狠心把攒的零花钱全拿出来,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海岛女民兵》,当天就看完了。看时觉得很过瘾,但看后心里直痛:这可是一块多钱啊,顶一天的生活费都不止。那年月,一天能花一块多钱吃喝的人家也不多。

  买不起,只有一条路:借。邻居,同学,亲戚,能钻的空子,都要去试试。尽管如此,一年下来也看不到几本书。一是资源有限。大家的家庭情况差不多,你家没有,别人家也不会有多少;再就是许多人借书要看对象。年龄稍大点还好说,人家觉得你有点文化,知道书的珍贵,一个小学生或者中学生,能借你都要掂量掂量,看得懂吗?会不会把书弄坏了?有一次我曾跟一个要好的同学手里借了一本高尔基的小说,前脚刚到家,还没来得及看,同学就追来了。原来他姐姐回家发现书被借走了,而且借给了一个小学生,马上逼着弟弟要回来。

  买,借,都解不了渴,天无绝人之路:看连环画。

  连环画大都是长方形的小册子,页面上印有一方框,里面画着图画,下面是文字说明。文字简明扼要,把画面表达的意思表述得很清楚。看一本连环画,最少了解了一个故事或者一本书的内容。拿今天的话来说,是“快餐式”的阅读。

  2

  连环画似乎给人的感觉是近代史上的产物,其实历史悠久。汉代年月,纸张刚出现,极为珍贵,舍不得在纸上作画。有人便在砖上刻单幅人物故事画,这是启蒙时期,严格讲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连环画,但毕竟有了通过图画来表现故事的开端。唐代开始出现连环画的雏形,画的格式非常自由,没有统一的模式,想画多大就多大,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不过是用连续性的绘画来表现内容了。到了元明时代,小说、戏曲发达,因此也诞生了连环画插图。建安虞氏所刻《全相平话三国志》是第一部以插图形式出现的连环画。等到了清初,又出现了单页的连环画故事画,也就是后来人们看到的年画,把一个故事印成一张或二三张,甚至更多。现在一些农村还有这样的成套年画。赶到了清末,随着欧洲的石印技术输入,市面上出现了“回回书”(小说的每篇,每一回都插图)。光绪二十五年,上海文益书店首次出版朱芝轩绘制的石印《三国志连环图画》,“连环画”一词从此有了正头香主。然而,中国毕竟地大物博,有五十多个民族,各种方言并存,习惯称呼不一。因此同为连环画,广东叫“公仔书”、上海叫“图画书”、武汉叫“伢伢书”,浙江叫“菩萨书”,而北方则通叫“小人书”。

  “小人书”,顾名思义是给小孩子看的。其实这个定义并不准确,许多大人也愿意看,而且为数不少,其中不乏名人。1894年,慈禧六十寿辰在颐和园举行庆典。面对百官进献的古玩珍宝,慈禧并不感到新鲜,唯有礼单中的一套徐润进献的《聊斋图说》连环画,让她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叫人拿来过目。徐润是晚清著名的红顶商人,他打听到慈禧喜欢读《聊斋志异》,就把当时的绘画名家召集到一起,绘制了这套《聊斋图说》。全书共绘有420个聊斋故事。每篇故事的绘图,少则1页,多则5页。笔法细腻、色彩华丽、描写生动,艺术水准很高。慈禧看到装裱如此精美、图文并茂的《聊斋图说》,非常喜爱,一直留在身边。目前这套连环画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属于珍品。本来民国时期以前的连环画就鲜有上乘之作,这套又是汇集了各方名家的经典,更是价值连城了。

  “小人书”说起来属于通俗之物,学富五车的文学艺术家们未必看得上眼,事实不然。1932年的《文学月报》第5、6合刊上发表了茅盾的文章《连环图画小说》,其中描述了连环画在上海的情景:“上海街头巷尾像步哨似的密布着无数的小书摊。虽说是书摊,实在是两块靠在墙上的特制木板,贴膏药似的密排着各种名目的版式一样的小书。这‘书摊’——如果我们也叫它书摊,旁边还有一只木凳……谁花了两个铜子,就可以坐在那条凳上看那摊上的小人书……”“这些弄堂口书摊,摆的大多是连环画。借看两本往往只有一副大饼油条钱,无怪乎贫穷的黄包车夫亦会在喘气休息时,从坐垫抽出一本,生吞活剥,有滋有味地翻看起来。”相信茅盾也一定是位“小人书”的热心读者和爱好者,否则很难描写得如此生动,细腻。

  3

  更多的大人喜欢“小人书”原因诸多,但有两点不可缺少,一是当时可看的书的确有限,连环画作为补充,势必受到欢迎;一是当时人们的文化程度不像现在普遍都高。许多年轻人初中毕业甚至小学毕业就参加了工作,有深度的书籍未必看得懂,愿意看。“小人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看起来不费劲,又有故事性,自然就成了大人们的青睐读物。

  “小人书”便宜,从几分钱到几毛钱都有。这主要看内容多少。一般内容多,页码就多,价钱就相对贵一些。故事简单,页码自然少,价钱就低。当然如果是彩印、大开本当别论。

  一般有孩子的家庭都会有几本小人书,大都是大人作为奖励给孩子买的。买了小人书,孩子们会传着看,互通有无,孩子们很清楚这种游戏规则。你传给别人看,别人自然也会传给你看。相互受益才能有更多的精神享受。所以,每当大院里有孩子买来了新小人书,这一天便会成为孩子们最愉快的时光。孩子们不光要看,更多的是交流体会和感想,这无疑是最好的学习。

  买“小人书”看的人家毕竟有限,租“小人书”看才是更大的天地。“小人书”租赁,分“摊”和“店”两种。“摊”,比较简单,准备一块油布或塑料布,用自行车或小推车驮着装小人书的纸箱或者木盒,在电影院、集贸市场或小广场附近,就可以开张。复杂点的准备些小长条木凳、小木凳,有的连小凳也没有,干脆就利用周边的水泥台阶当坐席。“店”,名字好听些,实际上比“摊”也好不了哪去。多了间房子而已。一些人家有空闲的房子,用木板做成一些支架,架子上一层层斜隔板,上面放着“小人书”。“店”里都有坐席,一长条木板凳居多。一条长木凳上能坐三四个人,甚至七八个人。也有些单独的小木凳,大都很小,大人坐上去半个屁股露在外面。

  “摊”和“店”的开张,因地而异,视情况而定。在电影院门口的“摊”,要根据电影放映时间。早场,人们都是匆匆而来,无人有心思去看小人书。但上下午场,一些人买了票,不到点,闲着无聊,又不想离远,看本小人书正好打发时间。所以这段时间“摊”才能有市场。“店”就不一样了,因为有房间,不怕风吹雨打,也不用受周围条件限制,就可以有相对固定的开张和打烊时间。记得在我住的那个区域,大多“店”都在上午八点以后开门,下午六点,最晚七点就关门了。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