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开国上将张爱萍手植黑松仍茂盛 纪念馆征集老物件

2014年10月11日 14:16 来源:扬州晚报 参与互动(0)

核心提示

  作为今年文博城提升完善项目之一,张爱萍纪念馆提升工程正稳步推进,预计12月底完成。昨天,电视艺术片《张爱萍在方巷》在方巷开拍,摄制制作完成后将在纪念馆循环播放。

  电视艺术片《张爱萍在方巷》开拍

  将在张爱萍纪念馆循环播放

  1965年9月2日-1966年4月27日,张爱萍上将来到方巷人民公社方巷大队蹲点,开展社教工作,其家人也先后多次来到方巷接受教育和回访。去年4月,方巷镇政府利用张爱萍在方巷蹲点期间的办公场所和生活住地,建起“张爱萍在方巷”社教纪念馆。

  作为今年文博城提升完善项目之一,张爱萍纪念馆提升工程正稳步推进。前段时间,方巷镇政府与我市国家电视电影文学二级编剧王晖签约,合作拍摄电视艺术片《张爱萍在方巷》,经过数月筹备,电视艺术片《张爱萍在方巷》的解说词和电视分镜头剧本最近“出炉”。

  昨天一早,本报记者随同摄制组一行来到方巷镇,方巷镇文化站站长杨文龙告诉记者,他们特别邀请了来自苏州的摄制组,“现场拍摄预计三天,制作成的电视艺术片《张爱萍在方巷》时长20分钟左右,将在张爱萍纪念馆循环播放。”

  “将军松”成电视艺术片主线

  夏家几代人接力守护“将军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在方巷镇的土地上,也傲然挺立着一棵青松,方巷干部、群众称之为“将军松”。这棵奇松就是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开国上将张爱萍亲自栽种的。

  昨天上午8时许,记者随同摄制组来到“将军松”所在地,这也是《张爱萍在方巷》拍摄的第一站,杨文龙称,“将军松”是电视艺术片的主线。

  1965年9月2日,张爱萍来到方巷,看见路边光溜溜的没有树木,那年冬天,他就带头在方巷境内的老扬菱路两边植树。曾与张爱萍有过接触的陈如恒至今还记得,张爱萍亲手种植了8棵树,从南到北分别为两棵青松、两棵红梅、两棵银杏、两棵黑松,而今,仅剩下一棵被当地人称作“将军松”的黑松。

  如今,这棵黑松郁郁葱葱,挺拔茁壮,还有木栅栏围成一个小花圃的模样,“将军松”的四周被居住在一旁的夏正举的后人打扫得很整洁。

  抬头望着眼前这棵有着七八米高的“将军松”,夏正举的女儿夏会兰很是欣慰。她告诉记者,文革期间有人要破坏“将军松”,她的父亲拼命保护,先“藏”在家里,后又重新把它栽起来,此后,一家人一直守护。“我的父亲已经去世20多年了,这些年,我们几代人一直坚持给它除草、浇水……”夏会兰说,如今,她的侄女也加入了守护的行列,一家人感言:“守护着‘将军松’,就能永远将张爱萍将军记在心中!”

  “将军松”下立了一块石碑,最上面刻了一轮散发着光芒的太阳,下面写着“红日照方巷”,右侧为“张爱萍同志留恋”,中间为“轻松不老,万古长青”字样。

  对于这块石碑,附近老人告诉记者,“夏正举将‘将军松’重新栽种后不久,当地木匠芮正志为了纪念张爱萍将军,用水泥在这里竖立了纪念碑。”

  此外,夏会兰还珍藏着一封张爱萍夫妇寄给夏正举的信的复印件,两张信纸上饱含着张爱萍夫妇对方巷人的深厚感情,上面写道,“我们因不在北京,您寄来的信最近才看到。多年不见了,身体好吗?我们时常想念方巷大队的贫下中农兄弟姐妹们!今见您的来信好像又见了面一样,非常高兴!特别是得知您们能够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您担任护林管理工作认真、负责,队里的绿化搞得很好。而红庄生产队又粮食年年增产、家家有储备、产产有余粮,社员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更使我们感到兴奋。谨向您们获得的成绩祝贺……”对于信件最后的署名“老李”“老张”,夏会兰解释,这封信是张爱萍和夫人李又兰主笔,张爱萍看完后,也亲切地写了“老张”,可见,张爱萍对方巷人的感情至深。

  “三翠姑娘”入镜回首感人事迹

  再现将军关心百姓点点滴滴

  昨天下午,“三翠姑娘”也相聚在方巷,先后入镜。

  曾名噪一时的“三翠姑娘”指的就是陆翠娥、柏翠华、董翠英,当时风华正茂的她们,是方巷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典型代表。

  昨天,陆翠娥有些兴奋又有些腼腆地告诉记者,“当年张将军表扬我们做好事,叫我们‘三翠姑娘’。”因收集张爱萍在方巷的感人事迹,去年11月,已经嫁出方巷的“三翠姑娘”时隔半个世纪后首次聚首在方巷。谈起当年张爱萍将军的关怀与谆谆教诲,她们更是感慨良多。

  感念张爱萍将军的方巷人还有很多,陆广德就手捧大衣回忆:“张将军在我们村里时,我那时是孤儿,他常常喊我‘小鬼’,牵着我的手,让我们三个孤儿到他那里去吃饭,把肉夹给我们吃,还送我一件大衣呢!几十年了,我还留在身边,“你看,你看,就是这件大衣。”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昨天,摄制组用镜头场景再现了张爱萍将军关心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征集水车等充实陈展

  提升工程12月底完成

  “车水”,即踏车拐子劳动,在那个没有水电站农田缺水的年代,那个开挖鱼塘抽干河水的年代,踏车拐子是要付出体力的繁重劳动。当年,张爱萍和夫人李又兰带领方巷村民抽干了44个河塘,挑出了近50万担的河泥,苦战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流了多少汗水,给干部、群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壮观劳动景象。

  昨天,在张爱萍纪念馆,记者看见了征集到的近百件老物件,例如那个年代的桌椅、老式自行车、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以及大锹、簸箕等农耕用具,如今很难看见的水车也进入镜头。杨文龙告诉记者,“水车现在已很难看到了,但它是当时农业生产中很常见的用具,这件约7米长的水车将予以展出,并供参观者体验。”

  杨文龙告诉记者,张爱萍纪念馆提升工程正在进行中,等到南北两个粮仓的维修、地坪硬化、厕所修建和环境打造完成后,将对南边粮仓内部布展,征集到的老物件都将充实陈展,据悉,整个提升工程有望于12月底完成,届时将对外开放。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