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数千年方块汉字从何来?罗君惕40年勘误"说文解字"

2014年10月13日 10:29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这本煌煌巨著的成书、保存、出版,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前贤宝籍,亟待整理;老辈遗稿,更须护惜。”昨天,“庆贺罗君惕先生《说文解字探源》出版暨语言文字学术研讨会”召开。沪上高校、研究机构的语言专家、文字研究学者等近30人出席。《说文解字探源》一书共230万字,分为十大册,罗君惕花了40年写就,书稿问世后,几经波折,终于得以在书稿完成40年之后,由中华书局于去年影印出版。

  全面勘误首部字典《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但是许慎写作时尚未见过甲骨文,对汉字的起源认识难免偏差。罗君惕倾其毕生精力研究汉字音、形、义的训诂,包括古音如何读、字形怎么构成、字义怎样发展等,用甲骨文梳理了《说文解字》的源头。

  “他对《说文解字》进行了全面勘误,纠正了书中不少错误的解释。对方块汉字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一一回答,学术价值相当高。”考古文化研究学者钱汉东介绍。

  与会学者达成共识:我们使用了几千年的方块汉字究竟从何而来,到底要表达怎样的理念,罗君惕先生在书中给出了详尽的答案。

  甘坐几十年“冷板凳”令人敬佩

  完稿后,罗君惕一直为此书的出版奔走呼吁。1984年春,罗先生带着遗憾离世。研讨会上,罗君惕的长孙罗允和追忆道:“曾听祖父说起出版书稿的难处——当年出版社技术有限,能够刻古字、生僻字的老师傅不超过10名,即便把这仅有的几位召集到一起,10年也刻不完。”这点从罗君惕1980年的自传中也能窥出一二:“1978年6月彼社覆函,稿中死字、僻字过多,甲骨文、金文更难描摹,从目前印刷条件来讲,难以解决。”除了出版技术,资金缺乏也是一大原因,出版社拿不出更多的经费来支撑。

  即便如此,“我去罗先生家拜访时,看到了这本书的珍贵手稿,是用蝇头小楷在毛边纸上写成的,堆起来就像一座小山。在这座小山中,埋藏着怎样的艰辛?”钱汉东感慨,罗先生坐了四十几年冷板凳,依然不减学术热忱,同时还要为教学工作操心,这样的精神令人敬佩。

  本报记者 许旸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