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旅游城市以“宰客”闻名何其可悲

2014年10月13日 14:58 来源:红网 参与互动(0)

  海南三亚再现“宰客”门,据央视记者走访以“宰客”而闻名的三亚。结果发现,三亚宰客不仅依旧,而且花样翻新,手法更加高明。买25斤水果,结果少了4斤;吃海鲜进门价格200元,结帐变成770元。(10月12日央视网)

  央视在节目中郑重劝告三亚有关部门,治理工作不能光说不练。对于近年来三亚方面的相关表态,公众想必也听得耳朵生出茧子了。拿今年来说,早在节前,三亚物价局就表示要严防欺客宰客,并承诺每天巡查海鲜餐饮等市场。可惜效果仍然不明显,游客依然在三亚市场上遭遇到欺客宰客行为。

  三亚宰客是实打实的老问题了,早有书记省长批示治理过,更早有一波波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过,一个有着优越旅游资源的旅游城市本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却被牢牢地钉在旅游宰客黑榜中搞得声名狼藉。老大难的宰客问题,成为寄生在健康旅游环境肌体上的毒瘤,不禁要问一句,为何如此难治理?

  早在2012年的龙年春节,当三亚爆出游客吃海鲜被宰的丑闻。管理部门竟然先以“零投诉”以及“无法举证”回应,而另一方面,被宰的游客继续前赴后继地施加压力,媒体更是争相报道,三亚方面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后,方才妥善处理了那一次地区公关危机。“不曝光不处理”早当时不少舆论认为是三亚方面对待宰客投诉处理的惯用手段,主动性如此之差的部门行事风格是否延续至今,从宰客行为仍然“屡禁不绝”的现状中分析,公众有理由怀疑相关部门对宰客行为的执法诚意与积极性。

  没诚意与积极性,一则是宰客行为虽然普遍,但隐蔽性高,对游客来说,没有意识掌握相关证据,确实存在“无法举证”的问题,导致执法难度与成本加大。

  二则,宰客根深蒂固,利益网盘根错节,且就在当地执法部门眼皮底下,手段花样不断翻新,不能排除执法部门内部少数人员早与这些不法店家之间形成攻守联盟的可能性,合起伙来的“地头蛇”一起坑外来的游客,如果宰客屡禁不绝的背后存在一个个以利益输送为基础的保护伞,这也是在我国目前体制下,省领导同志高度重视也难以根治的原因,老大难问题背后常有利益输送,让猫给老鼠当伴娘,这在以往腐败案件中就常常可见。

  三则,法律与政策也有漏洞给不法分子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倾向十分明显。为了防止欺客宰客的行为,三亚市工商局曾要求各个海鲜排档老板必须在下单时让消费者签名,消费者认可后才能下厨。而在央视暗访中,记者点了5种较便宜的海鲜,店家承诺300元左右,并让记者先在菜单上签字再给做菜,但等记者吃完准备结账时,却被漫天要价774元。菜单上已经有了顾客的签名,往往意味着合同关系已经形成,这又要吃饭付账才恍然大悟的顾客如何维权?

  旅游城市三亚已经因为宰客而闻名全国。曾有三亚当地人抱怨,宰客的其实基本不是三亚本地人,而是外来人涌进来“坐地宰人”,败坏三亚的名声。如果宰客欺客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治理,央视的一次次曝光何尝不是那些不法人员涌进三亚“淘金”的最好广告?

  文/林旻煜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