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唐太宗曾厚葬萧后:编钟编磬用于封王之上人物(图)

2014年10月24日 13:33 来源:扬州日报 参与互动(0)

隋炀帝墓考古发掘现场。(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为期两天的“隋炀帝与扬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完成各项议题后于昨天闭幕。当天上午,国内外的数十名考古专家、学者、历史学家围绕隋炀帝与扬州、隋炀帝与大运河、隋炀帝与隋朝三个课题进行了分组讨论。

  研讨中,与会人员就隋朝政治、经济、军事、后妃、内侍制度,隋炀帝与江都宫,隋炀帝治国思想以及后世影响等内容进行了精彩发言,本报特作相关整理。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徐俊祥

  隋炀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场旷古未有的改革与整顿,从即位之初改年号为“大业”,表明他希望在统治期间建立起恢宏的伟业。

  登基后,隋炀帝的诗作、诏书中多次提及汉帝,反映他在得到少数民族尊崇后踌躇满志,有功盖古人的愿望;效法汉祖迁都洛阳;仿效汉朝兴师重教,大兴儒学。在和归顺的突厥处罗可汗对话中,隋炀帝所表达的愿望,是普天之下“皆欲存养,使遂性灵”的没有战争与纷乱,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事。

  隋炀帝对建功立业有很高的期待,因此屡屡有大动作,本人也处于马不停蹄地奔波中。隋炀帝的“大业”梦主要有四点:改革弊政、南北贯通、文化大业、华夷一统。从历史检验看,他的部分梦想是实现了的。

  隋炀帝败亡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隋虽统一,但社会凝聚力尚未完成,急于求成缺乏社会基础;二是轻易离开中宫,而朝野上下做帝王梦的人太多;三是三征高丽,至国力受损,民起反之。

  隋唐大运河是中国陶瓷之路一部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孙新民

  中国大运河分别由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组成,隋唐大运河又包括了通济渠和永济渠两大段。这两段运河在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第一次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通过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连接贯通,使南北物资得以漕运交流,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大发展。

  瓷器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性文化,在国内各地的考古发掘中,隋唐大运河各段出土的陶瓷器已经充分表明,北方陶瓷器南下和南方陶瓷器北上、白瓷和白釉彩瓷的外销都经过这条南北水路,而唐代扬州更是中国南北水路的重要枢纽、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当时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

  近年来在印尼发现的黑石号沉船、井里汶沉船都装有大量青瓷与白瓷,学界一般认为都是从扬州港出发的。这些北方瓷器是通过永济渠先期到达扬州,再转运广州、明州等港口出海。因此,正是有了隋唐大运河,才使中国陶瓷器走向了世界,隋唐大运河是中国陶瓷之路一部分。

  历史上的“两个”隋炀帝

  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朱玉麒

  从古至今,隋炀帝的评价历来饱受争议。凡事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也是如此。以历史上的“两个”隋炀帝分析,谈谈隋炀帝这个人。

  唐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从树立新朝的形象出发,对隋炀帝的地位进行了贬低。从书面的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隋炀帝的形象一直是被“踩在脚底下”的。而当打开了隋炀帝的墓葬以后,可以发现,唐朝统治者给予隋炀帝的待遇实际上并没有降低。唐朝君主并没有在墓葬中降低对于一个前朝君主的优待。因此可以看出,唐朝统治者书面语言上“打倒”隋炀帝和现实当中优待死去的隋炀帝其实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同样可以表明,历史记载当中的隋炀帝和实际上的隋炀帝是不一样的。这是政治上被“误读”的隋炀帝。

  不光在政治上隋炀帝被“误读”,在文坛上也是一样。扬州随处可见历代文人歌咏扬州的诗词,可是隋炀帝的诗词却没有被挂出来。

  隋炀帝的诗写得怎么样呢?隋炀帝的诗是唐朝历代宫廷所要征服的对象。纵观整个贞观诗坛,写的都是一些“绮蘼”的“齐梁体”,这些作品并不能跟隋炀帝写的诗相提并论。

  从出土编钟、编磬看唐朝君主对萧后的礼遇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韦正

  隋炀帝墓葬被挖掘以后,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两样随葬品引起了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的浓厚兴趣——萧后墓葬中的编钟和编磬。

  编钟和编磬是中国古代用于演奏的大型打击乐器,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编钟和编磬作为随葬品,西汉前期还有,到了东汉几乎就没有了。魏晋南北朝出土的墓葬,至今没见过有编钟、编磬的。但是就这样在墓葬中罕见的东西,却出现在了萧后的墓葬中,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按照丧葬的规格来说,编钟编磬一般用于封王之上的人物,规格非常高,一般在墓葬中看到编钟和编磬,基本上就能判断出墓主封王,甚至王以上的身份地位。这充分说明了唐太宗对萧后的礼遇。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